進入發展新階段,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2.5%,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23年,我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5%。若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由2023年的45%左右提升到50%以上,預計將拉動至少2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面對消費結構升級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掣肘,“先立后破”,重在以結構性改革破解消費結構升級面臨著的結構性矛盾。要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快服務業市場的對外開放進程,激發經濟增長活力。
我國進入消費新時代,居民消費結構已從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變。2013-2023年,全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支出年均增速為7.91%。適應趨勢,要以結構性改革破解長期存在的投資與消費的某些結構性矛盾。
短缺經濟階段,有多少投資就有多少增長,投資決定消費;消費新時代,消費潛力的釋放對投資有決定性作用。缺乏消費基礎的投資,其產出效益將持續下降。當前,投資與消費關系的突出矛盾是服務型消費的投資需求明顯增大而服務業投資占比有所下降。例如,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2020年服務業投資占比為68.7%,到2023年占比下降到65.8%。從現實看,投資結構調整滯后于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進程,加大了服務型消費“有需求、缺供給”的矛盾。消費結構升級已對投資體制、投資結構優化提出現實而迫切的需求。消費為新投資創造空間。在傳統投資增速下滑的同時,服務型消費投資空間仍然較大。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投資結構與政策調整,不是要不要加大投資,而是要尋求有效的投資空間;消費主導形成新的可持續性增長,不是要減少投資,而是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創造更大的新的投資空間。
我國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能。摩根士丹利的《中國消費2030》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服務消費將超過商品消費,占比提升至52%,年均增長率為9.2%。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進程。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市場開放仍有相當大的空間。例如,2021年在22個服務貿易行業中,我國有12個行業的服務貿易限制指數超過了OECD統計的50國限制指數平均值。這就需要加大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力度,以有效打通服務領域內外循環,進而形成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的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活力、以服務貿易較快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14億人服務型消費潛力的釋放成為全球關注的大市場。以中歐經貿合作為例,2012-2022年中歐服務貿易規模從400億歐元擴大到1130億歐元,年均增長接近10個百分點。14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已成為全球共享中國大市場的重點領域。
主動適應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要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與政策調整。例如,對不利于結構轉型,尤其是消費結構升級的某些政策予以調整;全面清理現有不利于消費釋放的各類限購、限貸、限價等相關政策;整合支持消費的相關舉措,著力解決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供需錯位問題。由此,以新的消費需求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以消費結構升級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
從現實情況看,能否拉動消費、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突破。以民富優先為導向,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已成為深化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一是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占比。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長期偏低,客觀上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2021年,我國住戶部門初次分配總收入占比為61%,不僅低于上世紀最后10年平均65%左右的水平,而且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5個百分點。要爭取到2030年提升到5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提升到50%左右。二是加大積極擴大就業的政策力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就業質量。要高度重視發揮服務業對吸納就業、激活就業的重要作用;要重視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中的主體地位;要完善靈活就業者的相關社會政策與制度。三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消費結構升級中的作用。公共消費既是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條件,也是居民安心消費的重要保障。要加大財政對民生的支出力度,逐步提升財政在教育、社保、就業、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支出比重,爭取到2025年公共消費從2023年的37.70%提升到40%左右。
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當前,我國總體上進入到工業化后期,但城市化水平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并由此形成消費結構升級的突出掣肘。因此,我們應以結構性改革破解城市與農村的結構性矛盾。
釋放農民工的消費潛力。釋放新生代,尤其是“90后”農民工的服務型消費需求,根本之策在于推動農民工融入城市。尤其是保障農民工在城市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重點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和再教育,推動農民工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盡快改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如果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估計可以使新進入城市的人群人均消費水平提高20%左右。初步估計,若近3億農民工真正進入城市、擁有完整的城市人口身份,其帶來的增量消費需求有望超過12萬億元。
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水平為0.72萬元,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45.71%。農村居民服務型消費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要真正落實社會保障的兜底功能和保障功能,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不增加居民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補償標準,提高農村養老保險補貼、農村高齡補貼標準等。
未來5-10年,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將呈現不斷加快的大趨勢。經濟的確定性很大程度取決于消費結構升級的確定性;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形成消費主導的新增長模式。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將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潛能,實現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