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我會在北京召開“2024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座談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根據一季度相關經濟數據所反映的宏觀經濟運行特點、走勢以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我會會長彭森岀席座談會并致辭、作總結。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副會長李曉超、馬役軍、張漢東分別主持并發言。

與會專家認為,一季度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經濟增速超出預期,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但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較大,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經濟穩定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新的重大關鍵點。一是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主要任務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新一輪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既是全社會期待,也是改革頂層設計和實踐的迫切需要。二是解決當前經濟運行遇到的問題,既需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依然是第一推動力。三是“十五五”“十六五”規劃和到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連在一起的,因此不僅要深入研究宏觀經濟發展的長期走向和趨勢,也要深入研究持續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
與會專家認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調動全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努力解決預期轉弱、信心不足的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始終是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最大程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是深化改革的重點,也是衡量深化改革實際效果的標準。擴大內需不等于單純拉動投資,要更好地發揮民營經濟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靠國有企業,不僅靠財政投資,而要靠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內生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軍擴,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彤宙,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宋葛龍,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原司長徐善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畢吉耀,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涇源,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高級經濟顧問陳興動,我會副會長李青、王戰、張思平、曹文煉、于利中、周林生、劉萬玲,我會互聯網與新經濟專委會主任祝華新,我會常務理事關敬如等發言。我會副會長遲福林提交書面發言材料。
來自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高等院校、國家級智庫及我會有關單位的近五十位專家學者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