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正式公開發布,明確了中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標志著中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進入新階段。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以保障生態功能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環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2000年以來,中國相繼發布了地表水、大氣、噪聲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和流域水環境控制單元劃定,初步建立了不同生態環境要素的空間分區及管控體系。
目前,中國已編制完成31個省(區、市)、143個片區、382個地級行政區及4萬多個單元四個層級的差異化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實現了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生態環境治理要求的逐級分解和落地細化。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和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健全源頭預防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制度應運而生。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說,《意見》明確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機制建設、實施應用、監督考核和組織保障全鏈條制度建設體系,是指導中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意見》明確,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蓋、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體系健全、機制順暢、運行高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全面建立,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關于如何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意見》要求,制定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為重點,以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為基礎,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手段,以信息平臺為支撐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生態環境部“三線一單”技術專家組組長劉毅表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核心特征在于空間化、集成化和精細化,基于多要素集成的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劃定技術,將各要素分區的生態環境管控要求集成并落實到不同管控單元,確定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及差異化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極大促進多要素管理銜接融合、功能分區空間綜合集成和生態環境管控措施精細化。
《意見》確定生態環境管控單元。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把該保護的區域劃出來,確定生態環境優先保護單元;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壓力大、資源能源消耗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態破壞嚴重、環境風險高的區域為主體,把發展同保護矛盾突出的區域識別出來,確定生態環境重點管控單元;其他區域實施一般管控。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主任王亞男提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主要從三個方面完善了以環評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一是從局部微觀管理到全域精細管控,增強了源頭預防體系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二是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變被動應對為主動作為,實現了源頭預防的關口前移;三是實現“一圖盡覽”“一表盡查”,提升了源頭預防體系服務效能。
劉毅建議,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要適應新時期生態環境治理戰略性轉變要求,進一步規范、深化和完善現有技術方法與標準體系,加強技術體系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落地實施的支撐保障。
《意見》明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原則上保持穩定,每5年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評估情況定期調整。劉毅表示,要加快建立年度跟蹤和5年評估的技術框架與應用機制,構建一套可反映應用進展及總體成效,與監督考核掛鉤的定量與定性結合的評估方法。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更新調整技術體系和管理程序,完善相關管理程序與審查機制,保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