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成都天府新區。 白樺攝
城市觀察
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悠閑、安逸,是許多人對成都的固有印象,但并不是成都的全部。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在這里誕生,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創中國古代水利史上新紀元……在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成都從不缺乏革新的勇氣。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用16字提煉總結天府文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創新創造”。
回溯成都這40年,這與生俱來的改革創新因子更加活躍——在此期間,成都創造出許許多多個“全省第一”“全國第一”。成都地區生產總值成功邁過萬億大關,連續三年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
秉承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首位城市成都,將繼續朝著“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這個遠大目標,闊步前進!
一城一事
12月初,國務院公布新一批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改革經驗,成都探索形成的以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被納入推廣名單。數據顯示,成都范圍內目前已有400項職務科技成果完成分割確權,作價入股創辦企業60余家,總投資額達到了100億元左右。
“改革”,已成為成都最突出的城市氣質。不久前發布的中國改革熱度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在全國343個城市中位居第一。借力于此,成都跑出了一條昂揚向上的經濟發展曲線:1978年,成都全市經濟總量只有35.94億元,到1999年過千億,用了21年時間,之后從5000億到過萬億,僅用了4年時間。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就已突破萬億,全年有望突破1.5萬億大關。
□本報記者蔣君芳
1
從國企到民營
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出臺不久的成都民營經濟“25條”,讓民營企業家們感受到了縷縷“春風”。不少老一輩的成都民營企業家,由此聯想到了20年前的那一場改革——1998年,成都就提出“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钡摹八牟幌蕖卑l展政策。
打破條框,民營企業的活力被激發,逐漸成長為支撐成都經濟“半壁江山”的重要功臣。2017年,成都市民營經濟增加值6746.4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3.4%提高到48.6%。
再往前看,始于1978年的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拉開了成都國企改革的序幕,改變了成都當年“以中央直屬企業為主要載體,國有企業比例高出80%”的工業架構,讓成都成為全國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最徹底的城市之一,市場經濟的“活力基因”自那時起便已注入。據介紹,目前成都仍在持續推進國企改革,推進戰略性重組等工作。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成都的另一把改革之劍,揮向“政府職能”領域,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比如,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首推“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以前需至少3個月才能辦理齊全的證照,現在只需“跑一次”,最快1天就能辦好。
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推行新設商事主體“容缺登記”、建設項目“容缺補齊”制度,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上,成都再次向外界傳遞改革信號: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2
從園區到產業功能區
不斷優化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作為成都一張文化名片,成都的東郊記憶公園每天都有不少外地游客來“打卡”。然而20多年前,這片土地聞名全國的身份卻是老工業基地。
從二產到三產,東郊記憶的轉變背后,是成都在產業布局思路上的調整升級。
2001年,成都作出了實施“東調”戰略工程的決定,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手段,利用城區土地與各區(市)縣開發區土地的地價差額獲得資金,對東郊企業實施搬遷改造,“騰籠換鳥”。這一舉措,解決了成都城區人口密度過大,“虹吸效應”不利于成都遠郊縣經濟發展等問題。調遷后的企業,帶動了區縣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7年,成都又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經濟地理新圖譜,將“東進”放在首位。成都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在上一輪產業規劃中形成了40個園區和工業點,目前用地面積已超過90%,承載能力有限,因此“成都制造業‘東進’勢在必行”。
一步好棋,帶活一盤棋。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東進”區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投資增長13.5%,天府國際機場等加快建設,帶動成都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3.6%。
產城兩張皮問題又該如何破解?改革思維仍是關鍵。
在新的產業空間中,成都以產業生態圈理念為引導,統籌布局建設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在成都市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福平看來,集研發、生產、居住、消費、人文、生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功能區,打破了傳統產業園區產城脫節、職住分離的單一生產型園區經濟模式,大大提升了城市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市民心聲
作為一名成都市民,每次看到成都榮登各大榜單時,心里由衷地感到自豪,尤其是成都連續11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很多其他城市的朋友提起時都露出羨慕的神情。改革開放40來,成都經濟社會發展得非???,大家的腰包鼓起來了,居住的環境也越來越好,我想這是大家感覺幸福的主要原因吧。
——成都市金牛區居民張華
雖然住在農村,但我感覺跟城里也沒有啥差距,健身設施、圖書室、文化站,該有的公共設施我們也能便捷享受到。家里的幾畝地,早在幾年前就入股到村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了,自己不用下地干活,每年都能從土地股份合作社里拿到分紅,一家人生活過得很安逸。
——成都崇州市五星村村民龔學貴(本報記者蔣君芳整理)
城市印記大事記
1978年
四川6家國有企業啟動開展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涉及成都無縫鋼管廠等4家成都企業,成都國企改革拉開序幕。
1984年
成都市被列為全國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城市。
1 986年
成都荷花池市場建成開市,一度成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大型綜合批發市場。
1992年
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
1993年
省政府批準在成都市成華區和新津縣建立四川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這是全國首家省級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2007年
成都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
成都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十五組30戶農戶自愿以101.27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民純粹以土地入股并進行工商注冊的合作社。
2014年
成都獲批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試點等7項改革任務。
2018年
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首推“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系統性地解決“準入不準營”“辦照容易辦證難”難題。(本報記者蔣君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