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王小魯

王小魯:兩個改革不同步,兩個體制頻繁沖突

時間:2024-03-11 14:30 來源:經濟轉型研究

  我們一直在談改革,但什么是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我看來好像并沒有取得一個明確的共識。

  我們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基本確立了兩大改革目標。

  第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要干什么?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的理解就是用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用市場主導代替政府主導。

  第二是政治體制改革,這也是80年代確定的改革目標。什么是政治體制改革?我的理解就是用法治來代替人治,用民主來代替權力的過度集中。

  到了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做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這些話是非常清晰的刻劃。也就是把資源配置的任務交還給市場,政府做市場做不到的,市場起不到作用的這些領域的工作。這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我們也來回顧一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在這四十多年中間,凡是堅持了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經濟就高速發展,而且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凡是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出現混亂和動搖的時候,發展就出現了停滯,或者出現經濟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最近一個時期,我們看到出現了對市場化改革方向的疑慮,出現了模糊的認識,對民營企業、民營資本的合法地位出現認識混亂,對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關系,出現了模糊的認識,對于到底應該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出現了混亂的認識。在我看來,這些出現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導致民營經濟信心缺失、導致經濟發生困難的直接原因。

  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過去這四十多年中間,因為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改革的進程是嚴重滯后的,導致在經濟改革逐步實現市場化的同時,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同步進行。導致了兩個改革不同步,兩個體制頻繁的發生沖突,就是已經改過的經濟體制和還沒有改的政治體制之間發生不協調和沖突。

  因為沒有做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導致了后來腐敗大規模發生,而且導致了一系列經濟上的問題,導致了屢屢出現重大的決策失誤等現象。最近幾年,出現了營商環境不良,民營企業經營遇到困難的情況。

  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清,職責不明,市場頻繁受到干預是直接相關的。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未來的發展難以保障。

  解決當前我們經濟面臨困難的出路在于堅持改革。中國未來發展的保障首先是堅持改革的基本方向。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