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碳達峰碳中和

今年如何更好地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專訪昆山杜克大學張俊杰

時間:2024-03-11 14:24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記者宋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務時提出,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這三項具體工作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做好這些工作,對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有哪些重要意義?相關行業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工作要求?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昆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主任張俊杰。

  中國環境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的一項工作任務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其中具體提到要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這三項工作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做好這三項具體工作,有哪些重要意義?

  張俊杰:學習完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應對氣候變化、開展“雙碳”工作的內容后,我有兩點感受。一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的過程中,開始越來越多地采取科學的手段,找準了當前最關鍵的問題。二是顯示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

  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這三項工作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提升碳核算能力,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基礎。無論是追溯生產消費活動的碳足跡,還是將其他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范圍,都需要精準可靠的數據作為基礎。碳排放權交易的有效性建立在公開透明可信的數據基礎之上。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夯實數據基礎,是全國碳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基石,因此政府工作報告將其放在了推進“雙碳”工作的首要位置。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能夠幫助企業掌握原材料、工藝、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企業更好滿足國內碳排放的合規需求,也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起綠色低碳供應鏈,更好地滿足國際供應鏈的要求。當前國際貿易客戶對上游供應商的碳足跡提出了明確要求,歐盟也正在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未來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活動,需要核算和報告相關經濟活動中的碳排放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合理的碳核算制度,對建立可靠的碳足跡管理體系非常重要,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必備條件。

  隨著全國碳市場的逐漸完善,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碳交易,也能倒逼這些行業企業提升碳核算的效率,以及各產業碳足跡管理體系的質量。

  中國環境報:目前,我國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碳足跡管理工作的進展如何?

  張俊杰:生態環境部一直在推動碳核算方法與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以確保碳排放數據的可得性、準確性、可靠性,并將其作為完善與發展全國碳市場的先決條件。前不久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將保障數據質量、防范和懲處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等作為重要內容,碳核算等相關工作從此有法可依。

  碳足跡管理制度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從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數據庫建設、碳標識認證、碳足跡應用場景、國際銜接與互認等方面,明確提出產品碳足跡相關工作要求。這使得我國企業在報告、披露企業碳足跡時有據可依,也為我國建立自己的綠色低碳供應鏈、綠色消費網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說,碳足跡管理制度既有利于國際貿易合作,也有利于國內行業轉型。

  中國環境報:哪些行業企業的碳核算、碳足跡管理工作做得比較好?能帶來哪些借鑒意義?

  張俊杰:我們對上市公司碳核算、碳足跡管理工作進行過評估。這些信息披露渠道多元化,形式也不盡相同,財務報告、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渠道都有相關信息。

  我們重點關注了碳排放比較密集的電力、石化、有色、化工、造紙、建材、鋼鐵、航空等八大行業。從總體情況來看,這些行業氣候變化相關信息的披露率、披露質量在不斷提升。碳核算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是火電行業,主要原因在于火電行業已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對碳核算有強制要求。有待改善的是石化行業,無論是披露率還是披露質量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八大行業對我國碳排放影響重大,應該在碳核算、碳足跡管理方面先行一步。

  除了高排放行業,我們也關注金融行業的碳排放核算與碳足跡管理。雖然金融行業自身排放很小,但是他們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碳排放巨大。比如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他們的信貸是流向了高碳產業還是低碳產業,這對于整個經濟體的低碳轉型具有重要影響。總體上看,金融行業碳核算和氣候信息披露工作進展較好,披露率與國際水平基本相當。隨著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相信也會對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和低碳行業的綠色融資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

  但我們也看到,碳核算、碳足跡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挑戰。尤其是涉及溫室氣體范圍三的排放,即價值鏈上下游產生的所有間接排放,目前存在嚴重的數據缺口。大量的中小企業,還沒有建立碳排放核算制度,更缺乏碳排放數據的質量控制措施,因此也就無法進行碳足跡管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碳核算、碳足跡管理的要求,希望能夠解決碳排放數據可得性、可控性與可比性問題。

  中國環境報:日前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也提到要加快全國碳市場擴容。請問推動擴容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張俊杰:全國碳市場的擴容問題,本質上是我國氣候政策在這個階段要不要加碼的問題。推動碳市場擴容,首先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國際碳價的公平性問題,這是擴容的先決條件。具體來說,就是要看與我國發展程度相近、產業結構類似的國家,他們的碳定價水平是怎么樣的。目前,很多與我國處于類似產業生態位的國家,他們的碳定價水平遠遠落后于中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要幫助這些國家建立碳定價制度,防止碳泄露,確保產業競爭的公平性。

  二是有序轉型、公正轉型的問題。擴容是為了推動高碳行業低碳轉型,而不是“逼退”這些行業。有序轉型必須考慮技術可行性與財務可行性。公正轉型需要考慮從業人員的生計問題,以及行業所在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問題。

  以上兩個先決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才能高質量地進行全國碳市場擴容。

  中國環境報:關于碳市場擴容,生態環境部已經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相關領域和行業企業,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張俊杰:具體的擴容工作,我認為包括三個層面,控排行業的擴容,碳市場參與主體的擴容,以及碳市場交易產品的擴容。

  一是控排行業的擴容。相關行業企業需要夯實數據基礎,保障數據質量?,F在只有火電行業納入了全國碳市場,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碳企業納入碳市場。納入后,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數據質量管理,也就是碳核算,相關行業企業要盡快做起來。從有待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受國際供應鏈影響比較大的行業碳核算工作做得比較好,受影響小的行業企業就做得比較慢。做好碳核算,有利于清楚認知自己企業的碳配額盈缺情況,這是企業制定碳排放規劃以及碳交易的策略基礎。

  二是碳市場交易主體的擴容?,F在只允許控排企業進入全國碳市場進行交易,交易主要以履約為目的。但碳排放權交易歸根結底是一個市場機制,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既定的碳減排目標,而企業是通過交易來實現成本最小化的,這就涉及碳配額的流動性問題。目前我國碳市場的活躍度還比較低,價格發現功能還有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控排企業參與碳交易,未來也可以考慮將交易主體擴展到非控排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幫助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

  三是交易產品類型的擴容。全國碳市場目前只有現貨交易。但企業碳減排與氣候轉型涉及中長期規劃,需要對自身的碳排放進行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配置。若只有現貨交易市場,企業就很難做到5年、10年這樣的長期配置,因此需要豐富交易產品的類型,包括碳期貨、碳遠期產品,來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碳排放規劃。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