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等多重壓力下,我國經濟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2024年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復蘇?低位運行的物價水平是否將會回升?該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又要怎樣看待城鎮化進程、人口負增長與人口老齡化壓力?
3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李曉超。他表示,只要按照中央經濟會議要求加大實施好宏觀調控力度,今年有基礎、有條件實現經濟更快更好的增長。而隨著基數的轉低,特別是需求的回升,今年CPI也大概率會出現小幅上漲趨勢。
談及對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議,李曉超表示,需要采取有力有效的調控措施,確保CPI保持適度合理的上漲。下階段也要出臺一些切實可行有效的具體政策措施,努力爭取就業的穩定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時,可通過減少居民個稅和加大向居民轉移支付的途徑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此外,李曉超還指出,我國城鎮化仍有比較大的提高空間,建議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改革,從而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
努力爭取經濟更好更快的增長
澎湃新聞:2024年兩會即將召開,今年我國經濟增速目標定在什么水平,出現了很多不同意見。想請教您認為今年GDP增速應該定為多少?怎么看當前及未來我國經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變化?
李曉超:前一階段,社會各界對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提出了不少的意見和看法,有認為5.0%左右的,也有提出5.0%以上的,還有建議5%以下的。不管是哪種意見,都是建立在對潛在經濟增速認知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經濟增長環境判斷后,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建議。由于這些意見建議都是從不同視角提出的,會涉及到增長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曾在去年底的時候,提出了今年經濟增長5.5%的預期目標。從各方面看,實現這一速度確實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更多的是考慮到實現國民經濟整體回升向好的需要,還認為只要政策措施力度足夠,實現這一目標是基礎和條件的。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多少,但由于面臨的國際環境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國內發展仍還有不少的困難和挑戰,在實際執行中,經濟增長會存在著或高或低于預期目標的可能,這就需要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要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推動高水平科技進步,不斷提高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努力爭取經濟更好更快的增長。
澎湃新聞:截至今年1月份,我國CPI已經連續四個月同比負增長。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CPI低位運行的成因和影響?是否面臨通縮風險?您如何預判下階段價格走勢?
李曉超:我國CPI已連續4個月出現了下降的情況,去年10月份下降0.2%,11月份下降0.5%,12月份下降0.3%,今年1月份下降0.8%。
CPI下降,既反映出我國生產能力在持續不斷增強,甚至一些行業生產能力已出現了過剩,同時也說明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內需求不足是當前CPI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
CPI下降,雖然有利于提高居民當期的購買力,但會影響到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的增長,由于貨幣幻覺的存在,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增長放慢或者下降就會影響整體經濟的活力,影響企業和居民的信心,對經濟發展存在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采取有力有效的調控措施,確保CPI保持適度合理的上漲。
今年1月份CPI的繼續下降,確實與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因素有關,估計會隨著基數的轉低,CPI會出現小幅上漲的趨勢,但上漲的勢頭關鍵還是取決于需求恢復回升的強度。
解決就業和居民增收壓力的根本出路是促進經濟發展
澎湃新聞:您如何預判青年就業市場和居民收入增長的情況?會有明顯改觀嗎?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助力就業和增收?
李曉超: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1179萬人,比上年增加21萬人,創了歷史新高,加上歷年想就業未就業人員,今年就業壓力仍還比較大。居民收入是由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構成,而這些收入的變化都與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密切相關,會隨著經濟增長加快而加快,面對經濟增長放慢的形勢,居民收入增長同樣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為應對就業和居民增收壓力的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下階段就是要按照這一要求,出臺一些切實可行有效的具體政策措施,努力爭取就業的穩定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當然,要看到解決就業和居民增收壓力的根本出路,還是要促進經濟發展,經濟規模大了,才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也才能為居民增收提供更大的蛋糕。
澎湃新聞:此前您曾指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增加居民收入可供選擇的思路,能說具體再談談應當如何調整?怎樣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李曉超:去年我曾就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和看法,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在現有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只有保證經濟的快速增長,才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另一個途徑是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要居民收入有更快的增長,就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目前我們面臨的就是經濟增長放慢的形勢,需要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中來尋求增加居民收入。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重點是要提高低收入群體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要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往往就意味著政府收入比重的下降,這可通過減少居民個稅和加大向居民轉移支付的途徑實現,當然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會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這對當前擴大消費很值得去做。
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和宅基地改革
澎湃新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保持了高速增長,202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66%。有觀點認為城鎮化改革紅利將盡,也有觀點認為城鎮化潛力還未充分釋放。下階段城鎮化建設還有多大空間?對經濟增長還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您有何建議?
李曉超: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年均1.07個百分點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23年的66.16%。雖然城鎮化率提高的很快,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但與國外對比看,我國城鎮化率比一些國家還低不少,比如2022年美國城鎮化率為83.08%,日本為91.96%,韓國為81.43%,說明我國城鎮化仍有比較大的提高空間。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是現代化水平提高的標志,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同時由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的擴大,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對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當前需要著力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
推進城鎮化進程,目前看需要在兩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7.7%,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近20個百分點,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二是要加快農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改革,在試點基礎上,積極推進小田變大田,盤活宅基地,有助于推進城鎮化的進程。
澎湃新聞:當前人口負增長與人口老齡化加速,有觀點呼吁要出臺有力度的生育支持政策,人口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長變量,對于下階段人口政策您認為重點和難點是什么?對此有什么建議?
李曉超:當前人口發展中,確實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的現象,2023年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減少的人口比上年多了123萬人。2023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為21.1%,超過了聯合國中度老齡化標準,按照聯合國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即為中度老齡化社會。
從世界范圍看,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現象,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邁進過程中,都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現象,也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有些好的做法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加以借鑒。
對人口負增長,主要是要提高人口生育意愿,當前在面對就業、收入、教育、住房等方面壓力較大的形勢下,人們的生育意愿確實明顯下降,這就需要在就業、收入、教育、住房等方面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對人口老齡化,主要是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同時也應研究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鼓勵老年人就業及再就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