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安徽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省長王清憲作政府工作報告。干貨滿滿的報告中,農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安徽是農業大省,2023年,安徽省“三農”工作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安徽有力應對“爛場雨”等多重挑戰,糧食總產超830億斤,實現“二十連豐”,全省人民的“米袋子”更滿了。全省農民收入人均首次突破2萬元,農民群眾的“錢袋子”更鼓了。
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強科技支撐
要產糧,要有地,更要好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安徽省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安徽省政協委員、民建阜陽市委會主委張進就如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及管護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進介紹,安徽省目前已建成61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面積超過500萬畝。通過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切實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安徽省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提供了堅實支撐。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張進告訴記者,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建設任務繁重,建成后管護不力,高標準農田“非糧化”、“非農化”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改變過去‘重溝渠路輕農田’的做法,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實施,以適應糧食生產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輕簡化、規?;⒋笮蜋C械化、智能化等現代化發展要求。”
張進表示,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制訂出臺高標準農田信息化建設標準,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數字化監管體系,建立高標準農田數字化管理平臺,推動數據融合應用,全力構筑糧食安全數字化屏障。
糧食豐產穩產離不開科技支撐。安徽省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夯實糧食生產能力。
來自亳州的省人大代表焦瑞是一名無人機飛手,從事植保飛防服務,對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的重要性他深有感觸。“智能農機適用于大規模、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對于小規模、分散的農業生產不太適用;且前期成本高,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焦瑞表示,皖北地區“小田變大田”正在推進中,地塊連片適合智能農機作業環境的相對較少,智能農機的推廣應用場景還有待加強。
做好農業增值大文章
近年來,安徽省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下大力氣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2023年,安徽啟動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點,提出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力爭肉牛飼養量達200萬頭。
如何利用好農業資源優勢,繼續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參加安徽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對此十分關注,紛紛建言獻策。
利辛縣是安徽省傳統養牛大縣。“不能停留在賣活牛的層面,要加強肉牛全產業鏈建設。”安徽省人大代表、利辛縣委書記張吉明說,“利辛縣目前肉牛規模養殖場365家,肉牛飼養量12.5萬余頭,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今年我們將繼續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細化工作清單,推動現代肉牛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全力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和“大廚房”,利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吉明在調研中發現,與人們印象中的黃牛不同,皖北地區飼養的牛以西門塔爾等國外品種為主,以前隨處可見的皖北黃牛不但數量陡然下降,牛源不足也已成為突出問題。因此,他建議,從摸清家底、借助先進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健全產業鏈、出臺保護政策、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強政府扶持和引導等方面開展工作。“強化宣傳力度,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制定針對性的經營戰略。同時以皖北黃牛為載體,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提升產品附加值。”
《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了2024年“三農”工作,如何將這一“施工圖”變為“實景圖”?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汪學軍表示,要始終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聚焦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四良兩優”多點發力,當前重點抓好小麥、油菜田管工作,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確保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830億斤以上,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勇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下大力氣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推進“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打造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勇當農業強國建設的先行省。
食品健康安全受關注
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發展綠色食品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2023年,全省十大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約1.2萬億元,雖然有些發展,但是與農業強省相比,我們還有一些不足,還有一些差距。”安徽省政協委員、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韓永生說,比如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標準化生產能力不強、科技賦能有待提升等。
在提案中,韓永生通過重點企業、特色產業的對比,希望從農業強省的產業亮點中為安徽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尋找方向。“食品的標準化生產能力還不夠強,制約了產業做大做強。”韓永生表示,安徽雖然擁有眾多的食品產業相關資源,但食品安全標準數量較少,備案的食品企業標準17311項,與農業強省、江蘇和山東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以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為例,徽州臭鱖魚、淮南牛肉湯、符離集燒雞等三個產業相關標準僅有11項,而廣西柳州螺螄粉一個產業的全產業鏈就有標準569項。
點外賣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時,對安全營養健康食品也有著新需求。在調研走訪中,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堆草堆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戴文祥頗有感觸。
戴文祥是安徽宣城市宣州區向陽鎮家喻戶曉的“新農人”。10年來,他飼養土雞等家禽家畜,走綠色養殖路線,帶領3000多農戶依靠養雞、賣雞蛋,逐漸走上了致富路。
在走訪中戴文祥發現,安徽省食品安全的監管制度存在瑕疵,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及食品安全意識不強,外賣行業質量更是良莠不齊。為此,他建議應當從問題食品的流通渠道進行監管和懲罰。“監督管理部門要多頭聯合,制定嚴格的食品監管體制,對出售問題食品的銷售商,進行嚴厲處罰。同時,要不定期、常態化巡查市場,對嚴重違規企業實行退市處罰制度,引導企業切實擔負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責和主責。”
新農人,新愿景。“希望今年我省出臺更多關于青年返鄉創業和回歸基層工作的政策。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鄉村致富路上的‘生力軍’,展示新時代新農人風采,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戴文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