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碳達峰碳中和

劉世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動能

時間:2024-01-19 09:35 來源:新華網思客

  首先祝賀新華網第十屆思客年會在臨汾舉辦,借此機會我想講一下在“雙碳”背景下如何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以全口徑碳核算助推綠色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大家知道,2020年,我們提出了“雙碳”的目標,目標提出以后對我國各個方面影響很大。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一大批以創新驅動的低碳綠色產業快速崛起。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包括工業容量和設備制造,我們都處在世界的前列。綠色創新帶動了大量綠色投資。在現階段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經濟增長需要投資,很大一塊就是綠色產業。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等許多重要指標都排在世界第一位。

  綠色經濟轉型應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

  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中國的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我以為,可以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當中獲得一些啟發。簡單說就是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有一些增量開始的時候比較小,但是它有活力,擴張能力強,假以時日,終將成為主力。從能源轉型角度來講,我認為也基本要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

  這里面我提到一個增量。從能源轉型來講,我們到2060的時候,中國的能源中的80%都應該是清潔能源,但是目前清潔能源占比是20%多一點,50%至60%是今后若干年形成的。我們要在增量上要做文章。所以中國這一批綠色低碳產業就是增量,其優點是技術進步速度快、潛力大、規模效應帶動成本降低、產業配套條件好。特別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創新活力強,反應速度快。

  所以下一步就是我們新能源或者說基于新能源的新技術將會加快速度替代原有老技術、老產業,通過產業替代推動產業升級。替代的優點簡單說,第一可以縮短“雙碳”目標進程,第二可以降低成本,第三中國將會形成一大批很有競爭力的低碳綠色產業。

  創新型碳替減:

  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減碳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衰退型減碳,就是通過少生產、不生產來減少碳排放。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簡單講就是節能減排,但是技術框架不變。這種也有潛力,但是越往后潛力越小。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也就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和方法,在達到相同產出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

  在此,我想向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創新型碳替減。就是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之為替代性減碳,即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獲取相同產出的情況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所減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例如每千瓦時發電碳排放,燃煤為1000克,光伏為30克,風能為10克。如果由燃煤發電改為風、光發電,碳排放為燃煤的1%或3%,即相對減排99%或97%。相對減少的碳排放則成為碳替減。

  碳替減的優勢是什么?第一個,我們用新技術,能源轉型最根本是要用新的技術來進行替代,這是根本之策。第二個,減碳帶動投資。過去我們搞減碳最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增長。現在反過來了,減碳只要用新技術,就要搞投資,投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所以減碳和增長過去是矛盾的,現在是相互協同的。第三個,大幅度減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降低減碳的成本。

  加快建立全口徑碳減核算體系

  現在提出概念以后,就要建立一套新的核算體系。因為我們過去講碳減排計量一般就是對已經有的高碳產業進行減碳。所以碳核算也是在這個范圍內進行。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創新型碳替減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計量核算,把它納入碳核算體系,形成新的碳核算的核算表,其中既包括經濟的產出存量,也包括增量。增量部分就是用了新技術會產生碳替減。存量部分還會進行碳減排。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計算,形成全口徑碳減排核算體系。

  能源行業已經對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電發放綠證,并允許交易。其他行業也可以采用國際通行的方法,對采用新技術產生的碳替減進行評估并發放綠證,作為創新型減碳的憑證,形成企業特定類型的碳資產。各類企業應加快建立包括碳替減在內全口徑減碳核算體系,并對創新型碳替減發放綠證,支持企業多用新技術。

  建議建立創新型碳替減市場

  在核算基礎上應搞一些交易。廣義上講,這是一個市場。所以我們建議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

  我國碳排放權市場從無到有是一個進步,但存在結構性缺陷。配額基本上是免費發放,給創新型減碳的空間很小,所以難以起到真正的碳價格發現機制促進創新的作用。所以目前碳市場交易量較小,活躍度不高,與預期差距較大。有了碳替減市場后,我們可以把增量與存量之間在創新型碳替減與傳統碳減排之間建立聯系,打開通道,允許他們交易。即傳統生產企業可以購買采用新技術形成的碳替減指標,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額度。采用新技術產生碳替減企業則可獲得減碳收益,形成創新激勵機制。這種交易從宏觀層面來講有助于形成“雙控一降低”,即只要在增量產生中采用新技術形成的減碳額大于原有基準技術的減碳額,全社會碳排放強度將下降;如果存量產出中也采用新技術,將推動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新技術通常減碳成本較低,這種交易將有利于降低全社會減碳成本。

  這樣,地區和企業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對所有產業碳減排指標不搞“一刀切”。高碳有市場,高收益的企業一定時期內也不必限制生產,甚至停產,可以拿出部分收益購買碳替減額度。這樣的話就會平衡自身賬戶。

  通過創新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

  我說到的碳市場是一個思路和方法,起步階段,各個地方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建立碳資產池,或者是低碳銀行,先把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搞出來。比如說臨汾這個地區搞一張表,把各個企業老的技術和新的技術碳替減和碳減排賬算清楚,作為內部糧票在本地區結果互認。本地政府對外都是按照國家的口徑整體實現碳排放強度下降或者是碳排放總量下降。這樣一個核算體系和現有體制是能夠無縫對接的。如果市場搞得好,也可向外部交易者開放,可成為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機構。

  其實我剛才講的就是讓大家轉變思路,強調的就是創新很重要。因為減碳是非常專業的事情,不要影響發展。通過交易讓能減排的多減排,最后我們也能夠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

  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加快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換,各個地方加快落實二十大要求,以轉換為目標。我建議把創新型碳替減盡快納入核算,建立全口徑碳減排核算體系,發放碳替減綠證,打通創新型碳替減與傳統型碳減排的交易通道。這樣,我們就能為綠色創新提供有效激勵,適當提高新能源新技術發展目標。和國際接軌,我們的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就能更快一點。各個地方按照增量優先、增量有序代替存量的原則,制定綠色轉型的長期規劃和近期實施方案,切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的新動能。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