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國深化改革之路如何走?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改革論壇上,多位權威人士對此展開深入探討。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環境,必須深入挖掘改革的新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彭森指出,改革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新一輪改革蓄勢待發,需要從思想、制度和工作方面做好準備。在他看來,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在培育有活力、有創造力、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以及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尋求突破。
“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在國家頂層設計指方向、劃底線的前提下,建議簡政放權,把市場化、法治化治理與調動基層積極性、創造性有機結合。應允許基層試錯探錯,為各類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營造寬松環境,為增長潛能的充分涌現創造條件。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看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要聚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通過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培育和釋放中國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紅利,同時通過改革收入分配提高勞動報酬份額,增加消費占比,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離不開經營主體的活力。”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看來,經營主體尤其是國資央企如何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尤為關鍵。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彤宙表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國資央企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關乎全局和長遠。國資央企要堅決當好國家經濟的頂梁柱,持續推動做實資產、做優資本,突出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要轉變發展思路,加快從注重短期績效向注重長期價值轉變,擺脫過去的路徑依賴和慣性思維,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發展質效。
專家提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需要深刻意識到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要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更多確定性。
“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外交部原副部長樂玉成指出,面對亂變交織的世界,中國始終站在正義的一邊、公道的一邊、對話的一邊。他坦言,盡管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振,但中國繼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展望未來,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下,中國發展的步伐將更堅實、更具活力,對世界也將繼續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