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對外開放

2024全球經濟展望: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

時間:2024-01-02 13:4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萬喆

  2023年對全球經濟而言極不平凡,盡管新冠疫情大流行基本已經成為過往,但其留下的疤痕效應仍難以完全退去。在疫情中“大放水”的國家和地區,主動或被動地縮緊了金融條件;美國史上最激進的加息,給全球經濟罩上了整體經濟增長放緩、金融風險上升、匯率市場不穩等陰影;地緣政治沖突則在社會和經濟形勢未穩之際進一步發生。但2023年全球經濟也顯示出一定的韌性,為2024年全球經濟增添了動力。

  全球:經濟緩慢復蘇

  2023年全球經濟盡管相當不易,但總體而言實現了幾個重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和抗擊通脹。就經濟恢復而言,2023年全球GDP增長顯著高于年初預期,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表現都好于預期。而且,較為穩健的GDP增長轉化為更加穩健的勞動力市場,即使在歐元區等一些實際GDP增長非常低的主要經濟體中,勞動力市場的改善也顯而易見。

  展望2024年,這種改善或將繼續。因為,從2023年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在持續改善,在職位空缺減少的同時,失業率并沒有明顯上升。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職位空缺率相對于經濟基本面所暗示的水平仍處于高位,有進一步正?;目臻g,調整是良性和可持續的。

  鑒于此,通脹在2024年也或趨于穩定。自2022年底以來,除日本外所有G10經濟體的連續核心通脹率已從6%降至3%,各國央行業已完成調控通脹的大部分調整,名義工資增長開始明顯放緩,加上普遍錨定的通脹預期,通脹飆升卷土重來的可能性較低。

  在通脹降低、勞動力市場依然強勁的環境下,發達市場的可支配收入將顯著增長。但正如2023年的歐美分化,2024年的分化仍將明顯,只是互換位置。預計美國2023年4%的實際收入增長將放緩,而隨著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沖擊的消退,歐元區和英國的實際收入增長將有更多上升空間。此外,隨著通脹平復,貨幣緊縮政策將逐漸退出,盡管上半年還會對GDP增長率帶來影響,但對經濟的拖累將小于2023年。如果增長前景不利,降息也會成為政策選擇。新興市場中較早加息的幾個國家已經開始下調政策利率,并可能持續穩步降息。

  制造業活動有望從2023年的低迷中復蘇。2023年,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多數出口國的商品出口顯著萎縮,世界銀行預計2023年全球貿易增長率1.7%,遠低于2022年的6%。2023下半年,隨著中美衰退預期消退、地緣政治局勢緩和等,全球貿易開始緩慢回升,美、日、韓、印度和越南的出口增速均轉負為正。2024年,全球貿易增速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

  美國:復蘇后陰影仍在

  2023年,美國經濟似乎展示出超預期復蘇,在上半年幾次出現讓市場驚呼的銀行危機后,“史上最激進加息”因通脹高企難消而一意繼續,帶來美元指數長居高位,全球各國央行不僅需要咬牙堅持貨幣緊縮,還要面對匯率壓力。不過,令全球萬分擔憂的又一次金融危機和大衰退并沒有到來,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似乎實現了所謂的“軟著陸”,衰退陰影漸行漸遠,令全球松了一口氣。究其原因,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使本輪經濟周期發生了許多扭曲和錯位,與以往的周期規律有所不同,美國私人部門對高利率的敏感性顯著鈍化,經濟的復蘇和挑戰信號也不同步。過去,房地產與經濟及消費的同步較為明顯,而疫情后經濟顯示,房地產可能更早衰退出清,2023年上半年雖因美聯儲緊縮政策受到沖擊,但財政擴張居民收入兜底使之觸底回升。

  展望2024年,美國經濟開年將延續韌性,隨后或將承壓,降息可能成為“熱詞”。目前,美國居民負債率處在歷史低水平,其消費能力仍有一定支撐。當前美國勞動力需求依然旺盛,失業率不會大幅上升,亦會對消費形成一定支撐。美國金融系統向來是危機和衰退的“導火索”和“罪魁禍首”,最讓市場擔憂,而此次銀行危機零零星星,并未“烽火燎原”,展示了2008年危機后美聯儲的超額準備金制度、金融監管加強以及多種金融救助工具的效果,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提高。

  但要說美國經濟陰影已經散去或為時過早。從當前數據看,雖然2024年美國通脹將繼續緩和,房租、能源等價格都將回落,但加息影響的滯后性則可能對經濟造成影響和沖擊。歷史上美聯儲加息對經濟的影響通常滯后1至2年才會充分顯現,而本輪最后一次加息是在2023年7月,這意味著至少要到2024上半年美國經濟才能充分反映加息的影響。高負債水平疊加金融條件和融資環境收緊、盈利放緩,美國非金融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去杠桿壓力。

  2023年美國財政明顯發力,年度財政赤字規模僅次于疫情期間。2023財年聯邦財政收入下降9%至4.4萬億美元,預計2024年財政對GDP的支撐將減弱。由于前期財政法案的支出減少和退出、黨爭加劇,2024年美國財政支出縮減基本成定局,這是否會對美國“制造業回流”相關支出形成打擊等仍需觀察。截至2023年9月,美國中高收入人群的儲蓄已基本耗盡,雖然其資產負債表仍較為健康,但伴隨一定的勞動力市場降溫、通脹回落,居民實際收入增速難有明顯改善,私人消費動能減弱難以避免。在通脹回落、失業率有上升壓力的情況下,2024年美聯儲將轉向降息政策,或引發美國新一輪通脹。

  中國:全球經濟風高浪急中的穩定之錨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國家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中國經濟2023年的增長預期調高到5.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高到5.4%,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銀、德意志銀行、澳新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都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到5.5%之間。這表明,中國仍是亞太和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023年,中國經濟經歷結構性轉型升級。從消費看,三駕馬車中,消費表現更為亮眼。盡管疫情后疤痕效應恢復需要時間,但接觸性消費和服務消費等恢復較快,數字化、綠色、文旅、體育等新型消費和消費升級保持較好勢頭。從出口看,以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正成為我國出口新的增長點。“新三樣”產品銷售火爆,是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優化升級的結果。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工業品類齊全、產業鏈和供應鏈完備,生產“新三樣”所需要的條件被充分滿足。隨著我國持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推進綠色轉型深化,高新技術產業正為中國發展注入源源新動能。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制造業復蘇勢能較強,庫存周期正在筑底回升。截至2023年10月,產出缺口已脫離谷底6個月,PPI同比已觸底回升4個月,工業生產已經進入“補庫存”階段。從投資看,新興服務業發展,成為制造業、基建和房地產之外的“新力量”,高技術服務業、社會領域服務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僅略低于房地產。高技術服務業已連續9年維持10%以上投資增速,這不僅有利于投資結構的優化,也有利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從經貿關系看,中美關系正在緩和期,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經貿關系則持續加強。2023年前8個月,對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在中國總出口中的占比已從2007年的25%升至44%,在變亂交織的全球形勢下,這更加大了中國經濟合作的廣闊程度與韌性。在化解風險方面,對于地方政府債務,從2023年10月起至今,一些省份發行了近1.5萬億元的特殊再融資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來償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拖欠企業賬款。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的防范化解進入了新階段。

  展望2024年,瑞士銀行集團、高盛集團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普遍預計,新興市場在2024年會重新迎來較快增長,而其加速復蘇的重要動力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

  2024年,隨著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力顯效、私營部門投資增長,宏觀經濟有望進一步復蘇企穩。中國經濟將保持中長期增長,政府將加大穩增長政策力度,為經濟助力。2024年,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的新“三駕馬車”,消費的向上升級和潛能挖掘則將同時進行,有望拉動經濟增速。在美元走弱和政策加碼的前提下,中國經濟活力將得到更好釋放,經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

  在國際方面,2023年11月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推動中美關系緩和,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調整帶來新機遇。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進入新的金色十年,綠色、數字、創新、健康等新領域投資將成為新增長點,高水平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將為我國與共建國家的經貿聯系帶來持續收益,東南亞、中亞和中東等地區有望繼續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亮點。

  2023年,全球經濟充滿驚濤駭浪。2024年,全球經濟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或成為常態。多國大選帶來的政治動蕩必會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尤其是美國大選還未正式拉開大幕就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或將攪亂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歐洲面對地區沖突和能源轉型,選擇兩難,通脹或去,降息或至,但前景的不確定性較高。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把握戰略主動,堅持底線思維,沉著應對,辦好自己的事,以自己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