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遲福林

汲取改革開放精神 鼓勵改革開放探索 激發改革開放動力

對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時間:2023-12-18 13:32 來源:中國改革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新時代新征程,如何以更大魄力、更務實舉措促進改革開放重大突破?在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之際,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進行了深度對話。

  記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成立自1991年11月1日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建言改革”,建設中國改革智庫。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您認為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最難的又是什么?

  遲福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45年的歷史證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構建起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走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界罕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奇跡。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我從自己40多年親歷改革、參與改革的經歷中深切地感受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國家和人民生活的歷史性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我深深體會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的路,一條富民強國的路。

  記者:開拓創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您如何理解改革開放精神?您認為應如何鼓勵改革探索?

  遲福林:我理解,改革開放精神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從我國國情出發,吸取人類先進文明成果,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面臨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汲取改革精神,激發改革動力,保護改革者,鼓勵探索者,十分重要。

  要堅定改革信念,增強改革自覺。面對改革的新形勢與新挑戰,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時代之問。社會群體對改革的基本訴求已不再是“吃飽飯”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全面發展。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利益關系之問。今天,深化改革深刻觸及到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改革的“硬骨頭”,硬在“利益”調整上。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行動之問。改革是闖出來、拼出來、干出來的。今天,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需要更多的“改革實干家”。

  要以更大魄力、更務實的行動促進重大改革的突破。增強改革預期,重在務實行動,重在嚴格落實中央已經部署的各項改革。為此建議: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督機制,強化重大改革落實的剛性約束。把改革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重要內容,以獎懲分明、獎優罰劣激勵干部的擔當作為。

  調動人民作為改革主體的積極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相融合,鼓勵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建議一是建立完善重大改革聽證制度,實行重大改革開門問計,為改革建言獻策;二是建立健全改革第三方評估機制,客觀評估改革成效;三是完善改革容錯機制,允許、鼓勵、支持基層在改革創新上大膽試,大膽創;四是推行綜合授權改革,在明確界定“底線”的前提下,賦予地方一攬子改革自主權。調動人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就是要增強人民對深化改革的獲得感。這就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等作為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同時,以提高公共消費比重為重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記者:您認為深化改革的關鍵是什么?

  遲福林: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關鍵。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有了,其他自信將會更自覺、更堅定。

  記者:您認為新階段我國高水平開放的突出特點有哪些?

  遲福林:總的來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高水平開放有著其鮮明的特征: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自由貿易進程為重要目標;以服務貿易發展為重大任務;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重要保障。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開放中深入把握。

  記者: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如何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

  遲福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判斷。當前,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趨勢,要堅定實施以自由貿易為主線的高水平開放,以贏得我國改革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主動。從這一點說,開放是最大發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

  要實現更大程度的市場開放。擴大市場開放仍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例如,2012-2022年中國消費品進口額增長超過1倍,促進了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增長超過70%,促進了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占比提高了2.6倍,促進了科技結構的轉型升級。為此,要大幅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支持社會資本、外資更加便利地進入仍具有相當大投資空間的服務業領域,實質性破除各類“玻璃門”“彈簧門”。有專家建議,立足中歐服務業合作的巨大空間,主動單向實施《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中方承諾。我認為,這是一個有重要價值的建議。

  以制度型開放倒逼深層次制度性變革。開放與改革直接融合、制度型開放與制度性變革直接融合、邊境內開放與市場化改革直接融合,是新階段我國高水平開放的突出特點。我國積極主動申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高標準的國際規則體系延展到國內,在規則對標對接中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壓力與動力;全面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確保內資與外資、民企與國企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比如,服務貿易開放直接依賴于制度型開放的突破。2022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的比重為12.4%;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為22.3%??s小我國服務貿易占比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需要以制度型開放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要盡快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要在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率先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要在對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中推動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動。同時,以服務貿易開放為重點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帶動粵港澳服務貿易便利化、自由化。

  以主動開放推動自由貿易的重要突破。推動單邊開放,是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主動選擇、戰略選擇。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向國際社會宣布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這是中國主動開放的重大舉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許。為此,建議分國別、分產業制定實施向東盟單邊開放的政策,實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的重大突破。

  記者:黨的二十大提出,穩步擴大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您怎么理解制度型開放?

  遲福林:這是符合時代趨勢的戰略選擇,是新階段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任務。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需要實現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突破。

  制度型開放有兩個突出特點:其一,改革與開放的內在統一。擴大開放的重點向國內規則、標準等層面延伸,使開放與改革直接融合。其二,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規則、標準等對接,將使服務業市場開放、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等關鍵性、基礎性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推動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

  當前,我國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點在制度型開放,其重點領域聚焦于“邊境后”的制度層面,開放舉措更加強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內外銜接。此外,要以制度型開放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以制度型開放倒逼深層次的制度變革,意味著對外開放的重點向國內制度層面延伸,要求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服務業市場開放、公平競爭、反壟斷、市場透明、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強化制度性安排。

  記者:青年是中國的未來,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導青年人看改革開放歷史的大方向、看未來的影響,從而將推進改革內化為自覺的責任?

  遲福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他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中央近幾年提出加強改革開放史教育,十分重要。過去幾年來,在與青年人的交流中,我越來越迫切地感受到客觀學習、了解改革開放史的重要性、緊迫性。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青年的時代之問。今天,改革面對的是新的青年主體。當代青年成長在改革開放年代,有新的坐標系、新的期望值,對改革的期待也“水漲船高”。

  因此,客觀介紹改革開放史是我們一代人的責任。怎么客觀介紹歷史?我認為,要將改革開放史學習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歷史的教學中,不是死記硬背,不是刻板地學,而是把改革開放史和現實相結合;而是引導青年人看改革開放歷史的大方向、看未來的影響。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記者 王健生)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