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14日,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應邀出席12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辦的“助力國際碳市場建設研討會——海南自貿港的機遇和挑戰”發表致辭演講,并帶隊在三亞市調研。
趙艾在致辭演講中講到,加快碳交易市場建設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內容。建設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作為國內第一家面向國際的碳交易場所,立足海南自貿港,充分發揮自貿港制度優勢和六個自由便利,積極參與氣候全球治理,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貢獻力量,應該說是很有意義的創新性探索。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國際碳交易市場,需要重視并抓住三個關鍵詞發力。
一是開放。開放是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基本路徑。開放要成為海南自貿港國際碳市場建設的鮮明標識。要充分體現國際性,交易場所設在中國,設在海南,但不是中國的,更不是海南的,就要求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市場配置碳交易資源的國際化、法治化、自由化、便利化新體制,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國際交流合作。特別是深化低碳綠色的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推進低碳綠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大開放力度與國際規則和慣例對接,全面提高綠色轉型的對外開放水平。
二是改革。改革是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關鍵因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影響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實現“雙碳”,意味著全面重塑我國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因此,“雙碳”不再是氣候變化問題,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觸及權力利益及其格局調整的體制機制改革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從根本上積極穩妥解決“雙碳”問題、建設國際性碳交易市場的關鍵一招,這就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內和國際的關系、發展與減碳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產業與金融的關系等。
三是創新。創新是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不竭動力。首先理念要創新,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體現海南自貿港的“自貿”特點。其次是體制機制的創新,第三是方式方法的創新,第四是科技能力和水平創新。既然是探索創新,肯定有風險,政府要給創新足夠的包容、審慎的監管,要開通包容創新的“綠色通道”,營造包容創新的“綠色環境”,制定包容創新的“綠色政策”。
在研討會上致辭或發言的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安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原院長王金南,三亞市副市長孫雷,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陽,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馮德華,書贊桉諾全球執行董事、亞洲區業務管理總裁Pabl o Machado等國內外嘉賓。海南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梁譽騰,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人行??谥兄Ц毙虚L鄒穎等也出席研討會。
研討會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三亞市人民政府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承辦。來自境內外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相關行業機構負責人等出席研討會。
在三亞期間,趙艾還帶隊到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單位調研。我會理事、海南大學副校長傅國華,我會合作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處長王立新,我會科研部主任南儲鑫,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崔宇等陪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