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經濟怎么干?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開會議,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的一次重要會議,為2024年經濟工作定下了基調、指明了方向。
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了2024年經濟工作哪些新論斷、新提法、新動向、新舉措?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12位智庫專家,圍繞10個關鍵詞,進行解讀分析。
關鍵詞1:三個統籌
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提出了“三個統籌”: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表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手段。宏觀經濟治理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切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除了供需兩側的調整和管理外,我國還需不斷深化改革,解決經濟轉軌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領域。我國農村勞動力仍在持續向城鎮轉移,這意味著參與城鎮工作生活的非農勞動力供給持續增加,新增進城人口將給城市發展帶來新的紅利,有效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補齊增長缺口的關鍵是消除農村轉移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之間的收入和社保差距,縮小這個差距將能擴大內需,釋放更大部分的發展潛力。
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是宏觀經濟治理多目標平衡的關鍵方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中國發展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和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重交織的多重挑戰。推進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但我國正承受來自美西方貿易、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圍堵。因此,要在確保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實施更高水平的開放,則需要在宏觀治理方面平衡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關系,需要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同時加強國家安全監管,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提高經濟開放的安全水平。
關鍵詞2:穩、進、立、破
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2024年工作時提到,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編審陳小亮認為,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2024年宏觀政策的總基調,旨在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一,會議不僅強調要“穩中求進”,而且強調要“以進促穩”,充分體現了中央要在2024年加大宏觀政策力度的決心。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的產出缺口為-1.2%(為剔除基數影響,以兩年平均增速測算),而且2023年全年的潛在增速缺口預計為-0.6%,產出缺口與潛在增速缺口雙雙為負表明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力度有所不足。會議在強調“穩中求進”的同時,還提出“以進促穩”的理念,有助于加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力度,從而更好地平抑產出缺口和潛在增速缺口,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第二,會議所提出的“先立后破”,意味著宏觀政策需要在短期穩增長和長期高質量發展之間取得最佳平衡點,而且短期內要以穩增長為主。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培育新業態和新動能(“立”),也要淘汰舊業態和舊動能(“破”)。如果“破”的力度過大,雖然長期而言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但是會加大短期內的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波動幅度??紤]到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會議明確了“先立后破”的原則,這有助于減少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后顧之憂,從而更好地發力穩增長。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指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就是要保持戰略方向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發展中實現穩定,在穩健中尋求突破。
關鍵詞3:適度加力、靈活適度
在宏觀政策基調上,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郭迎鋒說,中央政治局會議對2024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與2023年相比,需要把握好三點。
第一,點明了宏觀經濟發展大局的兩大關系,即穩與進的關系和新與舊的關系。穩與進的關系,通過“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來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通過深化改革、內生動能培育、科技創新等方面的“進”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穩致遠。新與舊的關系,需要“先立后破”,把握好“立”與“破”的先后順序,不將“破”作為“立”的前置條件,而是通過新發展模式(如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綠色低碳的能源結構等)的逐步建立緩釋或沖抵舊發展模式被破除后的風險損失,其中蘊含了長期穩定與短期防風險的辯證關系。把這二者的關系講明白,有助于推動明年經濟向好,進一步夯實經濟恢復的基礎。
第二,適度加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總基調偏積極,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財政政策的“適度加力”與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均表明了在2023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加大擴張性力度,而擴張性力度的衡量,則取決于二者的調控是否能“提質增效”和“精準有效”。
第三,更加注重輿論引導,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市場預期管理,提升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不同政策體系的合成謬誤。同時,結合偏積極宏觀調控政策,需要堅決避免基于本位主義的收縮性非經濟政策對擴張性經濟政策的沖擊。
關鍵詞4:科技創新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原磊認為,科技創新將成為明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產業體系,但大量企業都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環節,而產業鏈高端環節往往由國外企業把控,很多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關鍵設備往往依賴于從國外進口。一旦國外企業停止提供,我國就面臨“卡脖子”問題。核心技術“卡脖子”風險會嚴重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從而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已經變得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關鍵是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而這必須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激勵自主創新。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加大對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二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三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組織各層面優勢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針對一些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進行集中突破,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四是優化競爭環境,釋放企業創新活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新技術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競爭環境,建立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5:擴大內需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表示,2023年以來,消費需求加快恢復,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內需的持續恢復和擴大成為經濟運行總體保持恢復向好態勢的堅強底盤,為全年實現5%的增長預期作出積極貢獻。
但也看到,當前內需持續擴大的基礎仍不牢固,存在著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不利于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一方面,傳統產業及出口導向型產業,面對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和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產能過剩問題比較嚴峻;另一方面,高品質商品供給及服務供給相對發展滯后,與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難以匹配。
展望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全球經濟增長減速及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仍然需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塑強高質量發展的底盤與后勁,形成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一是要繼續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特別是針對當前消費提質、擴容、創新、分化、轉型的新趨勢,重點引導和促進品質消費、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加快釋放消費新動能。
二是繼續突出投資的關鍵作用,重點圍繞高質量發展,謀劃實施重大項目,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基礎設施。
三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重點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力拓展新興產業“新賽道”;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為制造業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中間投入和創新要素,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創造新服務供給。
四是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增強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更高水平的供求動態平衡機制,加快形成消費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6:深化改革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張占斌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意味著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將在一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也就是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重點討論在一些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的改革,以進一步建立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打下堅實基礎。
當前,中國經濟復蘇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這里面既有三年疫情的內傷,也有美國打壓的外傷,還有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需要重點突破。因此,中國要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以強大動力來改善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支撐經濟持續向好、平穩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對一些重點領域進行突破,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增添新的動力。
關鍵詞7:擴大開放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建議,明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繼續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二是加快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為底盤,不斷夯實我國外貿發展的基礎,并推動貿易優化升級;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適應綠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快綠色貿易發展。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
三是高質量吸引外資,更好服務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和不斷鞏固以創新為重要特征的產業生態系統競爭新優勢,高質量吸引外資。
四是繼續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不斷提升高水平開放平臺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五是積極推進區域開放。提升東部沿海地區開放發展水平,推進長三角區域高層次協同開放,更好發揮長三角區域在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與此同時,提高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
六是不斷深化國際合作。比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提供有力支撐;有條件地方加快探索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區建設,不斷為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和國際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
七是不斷提升開放通道建設水平。比如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鞏固穩定提升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水平。加快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8:防范化解風險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曉光、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高昊宇指出,首先,這體現了中央政策的持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一直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今年7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前不久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都進行了強調,將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化解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
其次,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經濟運行風險暴露加大,重點領域風險形勢嚴峻。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金融風險、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涉外金融風險等領域風險狀況不容樂觀。而當前變幻不定的國際形勢導致不確定因素增多,各種“黑天鵝”事件隨時可能發生,一旦某一重點領域風險爆發,很容易因為級聯效應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中央最近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仍然需要持續發力,將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地控制在安全區間之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已經進入中高收入國家隊列。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抵擋住外部遏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前進入了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時期。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我國當前以及未來長期發展都事關重大。
重大風險的防范和化解,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必須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切實做好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范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預期,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導共振,持續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識別、預警、處置體制機制,強化風險源頭管控。當前對重點領域風險的化解,核心所在是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穩步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把握好權和責的關系、快和穩的關系,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
關鍵詞9:美麗中國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認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與2023年11月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一脈相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因此,在2035年之前,要采取措施,著力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的防治,特別是要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工作。事實上,2023年12月7日國務院發布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足以證明美麗中國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展望2024年,我國將會加大力度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持續發力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進一步改善能源結構等。
當然,要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做到先立后破。一方面,要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除了提質增效,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比如大力發展“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推動新興產業、低碳產業做大做強,提升全球競爭力。
關鍵詞10: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表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就會失信于民。盡力而為是負責態度,量力而行是科學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盡力而為,就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更多的公共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把更多的政府工作精力投入民生領域,努力建設服務型、民生型政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民生投入是純消費”“民生光投入不產出”的錯誤看法。事實上,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主要民生領域的持續投入,收獲的將是人力資本的提升、就業質量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后顧之憂的緩解、健康水平的獲得,所有這些都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動力。
量力而行,就是要按照“有多大能力解決多大問題”的原則,合理確定民生工作目標。這既是資源和能力約束的客觀要求,也是民生剛性增長規律下我們應當做出的理性選擇。如果我們在進行民生建設時不管不顧,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會造成工作的被動,還可能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因此,在確定民生建設標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向發達國家看齊,向福利國家看齊,而應該實事求是,立足國情、循序漸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