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完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規則和標準體系。專家表示,《意見》的印發實施,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助力企業節能降碳;促進綠色消費,擴大低碳產品供給;妥善應對貿易壁壘,提升我國外貿產品競爭力。
錨定“雙碳”目標
產品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越來越多跨國公司也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確立降低產品碳足跡的導向,有助于生產企業系統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
“從當前的‘雙碳’政策體系看,政策發力點主要以生產端為主、消費端為輔。但隨著綠色低碳領域制度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傳統政策手段難以有效挖掘消費側的降碳潛力。”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業務部主任張英健表示,產品碳足跡能夠清晰直觀標注碳排放數據,幫助有綠色消費偏好的消費者準確認知產品綠色低碳屬性,提升公眾主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還有利于妥善應對貿易壁壘,提升我國外貿產品競爭力。“通過建立我國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并加強國際對接,企業可自愿委托國內或國際機構開展碳足跡核算認證,據實測算產品實際碳足跡,避免參數被高估損害企業利益,同時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明確重點任務
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覆蓋范圍廣、涉及行業多、社會影響大,必須增強政策的系統性、前瞻性和實操性。對此,《意見》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等5項重點任務,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制度設計。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主任徐少山表示,《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目標,并明確工作要求、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等,對規范有序開展國家碳足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徐少山表示,《意見》首次提出將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明確碳足跡適用范圍、標識式樣等,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自愿開展碳標識認證,引導其在產品或包裝物、廣告等位置標注和使用碳標識。建立碳足跡認證制度有助于規范碳標識管理流程、促進綠色低碳消費,將對提升重點產品能效碳效、提高全社會節能降碳意識發揮重要作用。
穩步有序推進
在工作原則方面,《意見》提出要系統推進,急用先行。以市場需求迫切、減排貢獻突出、供應鏈帶動作用明顯的產品為重點,按照成熟一批、推進一批、持續完善的原則,積極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穩步有序擴大覆蓋產品范圍。
張英健表示,《意見》明確提出要以方法和標準為先,就是要明方法、定邊界,為市場帶來穩定的預期。同時,由于不同產品對碳足跡的敏感性各不相同,沒有必要在短期內實現對所有消費品的碳足跡“全覆蓋”,應當以供應鏈上下游接受程度高、受國際貿易壁壘影響較大的行業為切入點,逐步完善相關方法和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先行先試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對國家公布的核算規則標準之外的產品先行開展規則標準研制,條件成熟的可適時納入國家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