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改革開放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10年前,十八屆三中全會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再出發的重要里程碑。如今,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坐標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方向在哪里?
近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經濟體制改革要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市場化改革要以市場主體特別是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及市場基礎性制度的完善為重點。
以下為專訪內容摘錄:
中新網記者:10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看,我們該如何回顧這10年?
彭森: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創中國改革新時代。10年來,中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向推進的嶄新局面,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
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識有了新的飛躍: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寫入決定,改革的思想理論有了重大突破;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從理論上解決了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述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體現了改革的根本宗旨。
與此同時,改革實踐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也取得重大進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共60條,涉及300多項改革舉措,其后10年中,各改革領域共推出改革方案2485個,正逐步落地。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必須承擔的新使命。
中新網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今年全國兩會,中國向世界再度釋放出“吃改革飯、走開放路”的堅定決心。那么,回顧45年,中國改革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
彭森:回顧45年,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總結: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處理好改革的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關系。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45年來,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項重大改革方案的出臺,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改革的本質是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開辟道路。改革不是目標,改革只是路徑選擇,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
三是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45年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問題一直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目標導向的改革,也涉及到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任務。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確處理好改革的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創新的關系。一方面,發展和改革為了人民,以人為本,另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還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經濟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和主要動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條經驗,是黨對改革事業的堅強領導。45年來最重要的改革舉措都是在黨的會議上做出的決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改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經驗。
中新網記者:您提到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就當前的中國經濟來看,如何理解改革和發展的關系?
彭森: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又面臨新的挑戰,中央指出,三年疫情后的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增長、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一系列拼經濟、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穩信心的政策舉措。從減稅降費、降準降息到增發國債、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等等,經濟回升向好的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剛剛召開的進博會上世貿組織秘書長曾說過,今年全球經濟預計只增長2.7%,但中國很可能要翻一番,達到5.4%。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全年GDP增長5%的計劃可望實現。
但是,必須認識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內外需仍然嚴重不足。國內面臨通縮的壓力。應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短期內可以通過宏觀政策調控予以刺激和應對,但從中長期來看,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只能通過改革,向改革要動力,特別是市場化改革的辦法才能破解。
中新網記者: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經濟體制改革來說,現在還有什么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彭森:改革已經45年了,目前仍存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理順,市場體系仍不完善,市場配置要素的范圍有限,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過多等問題。一些行政壟斷、市場壁壘、地區分割現象嚴重影響了全國市場的統一。
針對這些問題,中央近年發布多個文件,包括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特別是要素市場化改革,既符合堅持推進目標導向改革的要求,也是當前問題導向改革必須突破的重要領域。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的精神,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中新網記者:過去10年,也有大量地方改革實踐經驗由點及面獲得推廣,那么,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基層首創精神?
彭森:首先要明確,改革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一切改革如果不能以人民為中心,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無意義的。
同時要認識到,必須尊重群眾在改革中的首創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汲取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改革發展才能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點,不斷開拓前進。
45年來,四川、安徽農民創造的大包干點燃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民營經濟在蘇南、浙江的探索試驗,以“四千精神”開辟中國經濟“56789”的新天地。這都是群眾實踐的成果。
新時期中國改革正確處理頂層設計和基礎探索創新的關系仍要充分發揮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鼓勵開展一些差別化的探索試驗。這也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近年來,在深圳、上海浦東、浙江、廈門等地開展清單式批量式的綜合授權改革探索,將為面上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重要經驗。各地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開展的各類創新試驗,也要積極總結,充分肯定。
中新網記者:面向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應該聚焦哪些方面?
彭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新時期改革的重大目標,包括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充滿活力,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就新一輪深化改革,我認為在指導思想上,一定要解放思想,不忘初心,重點突破,守正創新。工作中要抓住三個重點:即,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經濟體制改革要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市場化改革要以市場主體特別是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及市場基礎性制度的完善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