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綠色交通、綠色科技、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等等,都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共建綠色“一帶一路”,重在實踐,重在行動。
一、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成就顯著
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中國不僅有意愿、有決心,而且重行動、建機制。共建“一帶一路”10年間,中國與共建各方積極開展綠色發展政策對話,分享和展示綠色發展理念和成效,增進綠色發展共識和行動,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目前,中國已同有關方簽署了50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同31個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32個共建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還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幫助共建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積極幫助共建國家加強綠色人才培養,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目前,已為120多個共建國家培訓3000人次。
中國制定實施《“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推動“一帶一路”綠色投資。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投資建設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項目,幫助共建國家建設了一批清潔能源重點工程,為所在國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綠色產能及裝備制造合作,建立綠色金融和綠色貿易體系,這些實際舉措擲地有聲、穩扎穩打,讓中國與共建國家建立起“更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
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理念引領不斷增強,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為實現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當然也要看到,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突出,生態環保國際合作水平有待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條件更為嚴格。實現綠色引領、互利共贏,既需要不斷完善綠色發展政策支撐,搭建綠色交流合作平臺,建立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又需要更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健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社會團體,乃至家庭和個人參與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積極性。
二、深化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任重道遠
面向未來,深化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進一步擴大綠色發展朋友圈,加大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臺的支持,落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進一步匯聚政府、企業和公眾推動綠色發展的合力。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支撐能力,建立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推進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等重大合作項目落地見效,拓展綠色科技、綠色產業、綠色貿易合作。要進一步強化綠色能源投資和技術合作,助力共建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進一步深化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務實合作,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入對接,持續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一項重要行動就是促進綠色發展。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加大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支持,繼續舉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建設光伏產業對話交流機制和綠色低碳專家網絡。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到2030年為伙伴國開展10萬人次培訓。
以“共建綠色絲路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也發布了三項成果清單。分別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以及中亞區域綠色科技發展行動計劃。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倡導各方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治理、污染防治、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深化“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
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旨在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探索開展綠色投融資與綠色項目評價工作,創建共建“一帶一路”綠色標準體系,為解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投融資瓶頸問題,打造溝通合作平臺并提供務實解決方案。
中亞區域綠色科技發展行動計劃旨在充分利用中國和中亞各國在生態治理、高效節水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經驗和技術,搭建對話機制,通過一系列綠色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為中亞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這3項成果清單既肯定了10年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積極進展,也為解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投融資瓶頸問題,打造溝通合作平臺提供了務實解決方案。
總之,中國將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生態文明領域務實合作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內容,持續推動提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水平。落實好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促進綠色發展的行動任務和高級別會議確定三個方面的成果清單任務。通過“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綠色絲路行等活動,實施“一帶一路”生態環保人才互通計劃,圍繞重點領域開展政策對話和經驗分享等具體行動,幫助共建國家增強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和能力。根據共建國家切實需求,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推動低碳示范區建設,創新性設計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豐富能力建設形式和內容等。
三、認真推動落實“公民十條”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示范
今年6月5日是環境日,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當日聯合發布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簡稱“公民十條”)。“公民十條”最早是2018年6月5日發布試行版的。修訂后包括關愛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環境監督、共建美麗中國等十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突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新“公民十條”在“呵護自然生態”中增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語句,并將“共建美麗中國”中的“自覺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修改為“自覺做生態文明理念的模范踐行者”,推動公眾“知行合一”,提升生態文明素養。
二是引導公眾踐行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的目標更加明確。如,“關愛生態環境”這一項,將公眾學習掌握的知識擴展到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方面,并強調了學習掌握環保相關技能的重要性。
三是結合公眾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對規范作出相應修改。如,將“減少污染產生”中的“避免噪聲擾民”更為精確地修改為“避免噪聲擾鄰”,強調居家、公共區域中與鄰居、鄰座等相鄰人群的和諧文明相處。同時增加了“不隨意傾倒污水”這一針對生活中較為常見問題的規范,有針對性地回應社會關切,提升公眾踐行短板。
四是響應國家全面節約和綠色消費號召,差異化引導公眾行為。分別在“節約資源能源”和“踐行綠色消費”方面增加“拒絕奢侈浪費”和“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區域存在踐行難度差異的情況,將“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簡化為“合理設定空調溫度”。
五是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與時俱進修正規范內容。如,因各地社會監督渠道的變化,將“勸阻、制止或通過‘12369’平臺舉報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的行為”修改為“勸阻、制止或曝光、舉報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浪費糧食的行為。”
新“公民十條”,既包括理念價值觀,也包括公民的基本行為規范,更強調公民的實際行動。“綠色必跑”就是具體落實新“公民十條”,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但牽動國內外方方面面的眼光和注意力。應予鼓勵、支持和引導。使其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不同國家的年輕人積極參與,對內成為具體踐行新“公民十條”,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品牌。對外成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命運共同體的的名片。
總之,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是一場影響廣泛而深刻的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不僅意味著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內容的深化,也意味著影響甚至重塑共建國家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個理念和倡議問題,也不僅僅是個國際經濟合作問題,而是涉及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影響到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變化的國際文化政治問題。重要的在于實踐,在于行動。
“綠色必跑”先跑起來!
(根據2023年11月6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要配套活動第三屆碳中和公民行動大會上作者的主題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