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了兩個百年的要求,其中第一個百年目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調研時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排在這四個全面的首位。2015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蹦壳?,距離要求實現第一個百年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時間已經十分緊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以問題導向,有效克服當前體制機制以及規劃路徑中的一些短板,同時,為了扭轉經濟下行趨勢,特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第一,制定科學的具體目標和指標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據。
什么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有具體的目標,還應設計指標體系。黨的十八大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五個方面的原則規定,其中主要內容包括:1.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3.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5.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從上述五個方面的目標內容來看,除了比較明確的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外,其他目標都還有待進一步的量化。比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率,現在是多少?目標是多少?如果有一個量化標準,將更有督促作用,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他如人民民主建設、文化建設等,也可以進行量化,比如可以設定人民對法治政府建設的滿意率、冤假錯案率等等。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也可以專門針對城市外來人口、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設置公共服務指標。在資源節約型社會方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等。沒有具體的目標和指標體系,就無法衡量是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切入點是老少邊窮地區。
老少邊窮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因此要把解決這些地區的問題作為重點和切入點。針對我國城鄉二元化、東西部二元化結構仍然普遍存在的情況,如何針對性地設置農村全面建成小康指標,以體現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以及老少邊窮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科學的、量化的具體目標和指標,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據,應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要針對老少邊窮地區制定更加有力的長短期相結合的扶持政策,短期政策如將沒收的貪腐以及違規資金全部撥付給貧困地區。這是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具體例證。按照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標準,人均日消費低于1美元的數據“絕對”貧困,低于1.25美元的屬于貧困人口,最近聯合國又把這個標準定到1.9美元。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幅度減少了貧困人口,但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仍有近1億貧困人口。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也是最艱難的任務。反腐敗罰沒資金必須透明,必須防止層層截留。目前公檢法爭相上繳返還的做法必須改變。一個市法院去年上繳1000萬元,返還也是1000萬元。直接轉移支付老少邊窮地區的大病醫療救助、學校免費午餐補助、助學基金、就業培訓等等。有些目標可以通過一些民間慈善基金的渠道來完成,中央政府負責審計考核,這將極大的提升民氣,并有效引導和推動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同時也利于短期內拉動消費。長期政策則通過遷居、移風易俗、改善交通環境、加強基礎設施、發展綠色經濟、加強基礎組織建設乃至構建新的建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上又與中華傳統相結合的“鄉紳鄉賢”群體等一系列舉措來推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全方位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三,加快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也是扭轉經濟下行的重要舉措。
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解決好農民和農村發展問題是關鍵。農村如果發展不起來,農民如果富不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會落空。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是長期以來農村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著復雜的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農民手里的資產很難變成資本。由于我國土地制度的限制,農民承包的耕地、宅基地、房屋以及其他非農用的建設用地,在正常情況下很難流通,不能流通就意味著農民的這些資產就不能轉變為資本,難以用于抵押、變現實現資本運作,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就降低了。與之對照的是,有些城市郊區的農民土地因為開發被征用,獲得大筆補償款,一夜致富,這實際上是農民資產變成資本一種扭曲的反映。重慶從2008年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進行地票交易試點。試點7年來,農民退出宅基地并出讓20多萬畝土地,新增了7萬多畝耕地,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滿足了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我國農村人均占有建設用地是城市的3.5倍。全國農村建設用地2.53億畝,可以說我國土地資源的最大潛力在農村的宅基地。城市居民住房可以進行商品交換,而農村居民住房不能進入市場,限制了農村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造成了城鄉居民之間最大的不平等。按重慶的試點,平均每畝交易價格20萬計算,全國農村宅基地的市場價格約50多萬億,考慮到遠離城市的邊遠地區,按平均每畝價格10萬元計算,全國也有25萬億元。這個紅包如果給予農民,城鄉差別將大大縮小,農村農民建成小康社會就大有希望。農民錢袋子鼓起來,就提高了消費能力,擴大了內需,這也可以作為當前扭轉經濟下行的重大舉措。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卑粗醒霙Q定精神,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實行三權分置,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放開,這對于促進農民的資產向資本轉變有正面的促進作用。作為農民過去最大的資產--土地經營權,在許多地方過去都有流轉的情況,但是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而且還引發農業補貼發放的爭議,形成各種上訪問題。因此,關鍵還要看土地流動的受讓方、抵押質押債權方能否對此轉讓的安全性、流動性接受和認可,能不能定紛止爭。在現階段,必須時刻關注這一改革的結果,及時作出總結判斷,因為它關系到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提高,關系到農業能否順利發展,繼而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建成。與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廣大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如何增加收入,如何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問題。我國過去十多年城鎮化建設過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因為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也造成了房價畸高,人民群眾靠正常工薪收入難以購房、擠占消費能力等弊端。這個弊端的解決當然需要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來消除,但在短期內對于農民工而言,要讓他們能夠在城市站穩腳跟,除了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以外,最直接有效的是他們能夠以農村宅基地和住房等轉讓變現繼而能夠在城市購房安居,因此在這方面作相應的變革,在不動產統一登記和健全的物業稅的基礎上承認農民宅基地和住房的商品屬性也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第四,城鄉之間要素資源互相流動,促進城鄉平衡協同發展。
過去十幾年來,我國進入了快速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包括勞動力、資金等等各種市場資源紛紛涌向城市,這固然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過程,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體制機制原因,城鄉之間的資源要素流動長期處于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的狀態當中。這既區別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在資源可以自由雙向流動的情況下逐漸實現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也與市場決定資源要素配置的要求格格不入,人為地擋住了市場資源向農村回哺的通道。這就使得我們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變得更加困難。要促進城鄉之間要素資源互相流動,使城鄉平衡發展,必須對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進行改革,使得市場資源要素能夠回流農村。有些人擔心工商資本流入農村會導致土地的兼并等等問題,這個顧慮是對的,但是不能因此簡單否定市場資源要素的回流,更不是以此來拖延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而是要做好另一層基礎制度的設計落實,就是財稅體制的改革,其中對于城鄉之間資源要素市場配置的是物業稅(或者說是房地產稅)的落實和改革。先落實包括農村不動產在內的物業稅,對非農業用途不動產實行有效的稅收調節管理,就能夠合理合法地節制工商資本在農村的副作用,就能放心大膽地推進農村的土地制度、稅收制度改革,繼而促進城鄉之間要素資源互相流動,使城鄉平衡協調發展。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
第五,加快農村互聯網的發展,促使農村發展巨變。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時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理念,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互聯網+”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末,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4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7.9%。其中手機網民5.57億,占整體網民比例達到85.8%。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這意味著4個農村居民中就有一個網民。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消息閉塞、城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農民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地在尋求三農政策、農業技術、農資產品、農產品售賣、城市用工等各種信息并進行雙向的交流。有些發達地區的農民還通過網絡推廣當地的農村旅游項目,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生活。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長期以來城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村、農民因為工農業剪刀差為國家的工業建設作出了貢獻,生活條件沒有很大的改善。改革開放以后,雖然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村生產的積極性,農村、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是城鄉的信息不對稱,使農村、農民在市場經濟時代的發展沒有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由于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市場不是出現“蒜你狠”、“豆你玩”這樣的游資炒作,就是出現大量農產品賣不出去爛在地里這樣的極端情況,農民在農產品價高時賺不到錢,價低時則蒙受重大的損失。今年8月17日中央電視臺播放一則新聞報道,河南等小麥產地由于糧食收割前遭受天災,使小麥質量達不到國家收儲要求,農民成千上百萬斤糧食降價也賣不出去,另一方面,一些制造工業酒精和飼料企業,長期想收購廉價的糧食作原料找不到貨源,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大量的浪費和農民的經濟損失。如果我們有權威的農產品交易網站平臺,那么這種情況就會大量減少,農民就能夠增收。現在已經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向這方面進行努力,有關部門要特別注意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動向,并支持農村互聯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