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在第19期《求是》雜志發表《深刻把握六方面重大關系的實踐要求 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文章,深刻把握六方面重大關系的實踐要求,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落實好正確處理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關系的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一方面,要加強政策體系的謀劃設計。更好發揮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全面系統、有針對性地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統籌謀劃和具體安排,努力做到遠近結合、上下貫通、內容協調。圍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持續完善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不斷優化政策框架和落實舉措,真正讓基層、讓企業、讓群眾有感有得。同時,強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深入研判新出臺政策可能產生的影響,既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又要防止“合成謬誤”,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另一方面,要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努力破除慣性思維、打破思維定勢、擺脫路徑依賴,打開工作思路,敢啃硬骨頭、善開頂風船,著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尋求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通過試點示范加強探索實踐,通過事中事后監管防范化解風險,通過績效評估提升政策效能,注重在關鍵點發力、緊要處突破,一環緊著一環擰,一錘接著一錘敲,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
落實好正確處理戰略與策略關系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樹立世界眼光,強化全局觀念,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從戰略上統籌謀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工作,既在戰略上布好局,也在關鍵處落好子。具體到經濟工作中,要算好綜合賬,把新發展理念一體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算好總體賬,在統籌協調中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算好平衡賬,做好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動態平衡;算好長遠賬,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避免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的做法,真正做到謀長遠、求實效。在準確判斷和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好策略方法,找準工作切入點,細化落實舉措,做到緊密對接戰略、有力支撐戰略、高效落實戰略。體現到經濟工作中,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強化宏觀政策統籌協調和預研儲備;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多目標統籌、多政策協同,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既以目標為著眼點,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體目標,細化實化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又以問題為著力點,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持續用力,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落實好正確處理守正與創新關系的要求。始終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落實好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要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加強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價格等政策緊密配合,搞好精準調控、相機調控、定向調控和逆周期調節。持續優化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配置,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落實好正確處理活力與秩序關系的要求。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黑土地保護實施范圍,深入開展種業振興行動。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推動煤電等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建設,加快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
落實好正確處理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關系的要求。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和“十四五”實施方案,加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持續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國際經貿投資新規則。全面提升開放平臺能級,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