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趙艾: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 長三角創新創業協同發展

時間:2023-09-01 11:04

  加強長江三角洲區域各雙創示范基地和其他創新區域間的跨區域協同聯動,合力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對全面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于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推動長三角創新創業乃至整個一體化發展發展,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下面就包括創新創業發展在內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取得的進展與成就、已做的主要工作與舉措、下一步的任務與重點及創新創業的思考與建議談幾點看法。

  一、取得的進展和成績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經2019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并開始實施。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對長三角一體化作出明確部署。2021年6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4年多來,長三角一體化通過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及其探索試驗,不斷增強政策協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共建合力,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做表率、走在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一)打開創新共建新局面。一市三省堅持創新共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開始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萍紖f同創新與產業體系建設融合發展的堵點卡點逐步破除,“科創+產業”的發展模式,對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穩步推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間的協同合作不斷加強,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正在協同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得到提升,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二)形成協調共進新格局。一市三省堅持協調共進,著眼于一盤棋整體謀劃,充分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開始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全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協調發展格局。比如,成立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開展創新創業跨區域協同聯動。滬蘇浙8市(區)結對合作幫扶皖北8市加力推進,皖北承接產業集聚區建設進展順利。軌道上的長三角、水上長三角建設加快推進。

  (三)實現綠色共保新突破。一市三省堅持綠色共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不破行政隸屬,但打破行政邊界,實現綠色經濟、高品質生活、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底色,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探索,業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走出一條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從而為全國生態綠色一體化,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制度體系初步形成,2022年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92.1%、同比增長3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太湖、新安江—千島湖流域等跨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建立。

  (四)打造開放共贏新優勢。一市三省堅持開放共贏,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放大改革創新疊加效應,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五自由一便利”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型開放體系總體形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加快建設,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一核”輻射帶動北南向“兩帶”、“兩帶”支撐服務“一核”的協同開放格局加快構建。

  (五)探索民生共享新路徑。一市三省堅持民生共享,探索走共同富裕之路,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范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區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保障范圍等跨省協同有序開展。一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長三角全域實現醫保“一卡通”,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41城市全覆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服務事項進一步增加,長三角人民群眾異地享有公共服務更加便捷。

  二、已做的主要工作及舉措

  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和部署,4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國家有關部委會同滬蘇浙皖四省(市)和有關部門,圍繞長三角地區“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聚焦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拓寬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領城,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重點開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臺了一批規劃政策。出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8個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制定一體化示范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2個重點區域總體方案,針對虹橋國際開放樞紐、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等跨界區域制定出臺一系列建設方案,基本搭建起戰略實施的“四梁八柱”。

  (二)抓大事辦要事。聚焦重點難點,努力辦成一批大事要事。推動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體化運作,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積極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推動健全太湖治理協調機制,指導建立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機制,支持皖北等相對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

  (三)示范帶動引領。復制推廣一批制度創新經驗。復制推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38項制度創新經驗,總結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浦東新區開發開放、浙江省嘉善縣盤活存量土地的經驗做法,不少經驗已經在長三角乃至全國重點區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四)強弱項補短板。瞄準短板弱項,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重大項目庫并實施“掛圖作戰”,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券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強化重點項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建成一批標志性工程。

  (五)建機制抓落實。圍繞形成合力,加大統籌協調工作力度。印發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制定年度重點工作安排,建立健全重點政策文件落實工作機制,強化重點工作任務協調推動和督促檢查。

  三、下一步發展重點

  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進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高質量推進階段。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特別是創新創業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按照規劃綱要部署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體制機制創新。以擴大長三角“朋友圈”,奏響高質量“協同曲”為目標,以營造長三角跨區域融通創新的良好生態氛圍為突破口,聯盟成員單位要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依托“長三角創業一件事”創業服務平臺推動項目對接,以一站式鏈接創新成果、產業資本、區域政府等資源,為創業者當好接力起航的“店小二”和“護花使者”,提供高效率的優質服務。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創新創業能力、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一)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以打造長三角創新創業共同體為目標,深入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計劃,促進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協同聯動,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移,加強城市間優勢互補和上下游協同,全面提升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二)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為目標,加快建設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高效推進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統籌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水利發展布局,建設長三角智慧物流體系。

  (三)提升區域幸福宜居水平。以建設幸福宜居長三角為目標,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實施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高數字化、精細化、協同化治理水平,提高長三角居民異地工作生活保障能力。

  (四)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以協同聯動和擴大制度型開放為目標,更好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深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促進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能級。推進區域聯動的制度型開放,加快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接軌。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以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目標,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打破區域封鎖和行政壟斷,破除一體化發展,特別是統一大市場形成的各種障礙。持續深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建設。推進浙江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建設,打造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典范。加快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深化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

  四、充分發揮創新創業聯盟作用

  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經過聯盟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已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品牌。其作用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要進一步對標對表中央精神,密切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實際,在目前已有基礎上,充分調動聯盟內外各方面的積極性,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把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

  (一)充分激發創新創業市場主體活力。今年4月21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深改委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要堅持系統觀念,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從制度建設著眼,對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全鏈條整體部署,對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系統布局,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加大對企業創新支持力度,積極鼓勵、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推動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原創技術突破中發揮作用。

  (二)深入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發揮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作用,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聯手營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推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抓好國家布局的科技重大專項,共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升級,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依托現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三)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托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版。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型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四)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要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絡,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支持電信運營、制造、IT等行業龍頭企業協同開展技術、設備、產品研發、服務創新及綜合應用示范。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網絡和應用升級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生態。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實現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布局。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共同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加快長三角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臺為主體、企業級平臺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絡安全試點示范項目。

  (五)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動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允許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加強長三角知識產權聯合保護。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鼓勵長三角地區高成長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

  (根據作者在2023年8月30日舉辦的“2023年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全體大會上的演講整理)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