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都比較困難。國內處于疫情后的恢復期。疫情期間,有不少中小企業結業破產,能生存下來的企業也面臨債務沉重,訂單減少等問題。”暨南大學教授、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林學軍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國際經濟同樣處于蕭條階段。國際需求下降,外貿企業經營困難。加上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經濟進行打壓,圍堵,國際供應鏈中斷或者運行不暢。俄烏沖突加劇了全球的經濟不穩定。這些都對我國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如何落實好“深改會二次會議”精神,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逆流而進,關鍵在于改善營商環境,給予企業信心,恢復市場活力。
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世界銀行營商環境主要的評估指標是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勞動力市場監管等。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較2019年的第46位提升了15位,進步顯著。中國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執行合同、保護少數投資者等5個一級指標,排名高于總排名。而在辦理施工許可證、辦理破產、跨境貿易、獲得信貸、納稅5個一級指標中排名低于總排名。
我國的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全球排名領先,水利、能源電力也能充分保障,我國還有全球最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還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國內大市場,這些都是我們對外商經營所看重的營商環境。搞好營商環境實際上是破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不利因素,提高企業的投資熱情,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如果營商不好,一是影響國內企業的發展,二是會使一些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尤其是在美國和西方國家不斷抹黑中國經濟,對中國經濟脫鉤、斷鏈的情況下,一些外資企業遷出中國,到印度、東南亞等地。相反,我們努力改善營商環境,就會提升國內的企業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恢復經濟增長。改善營商環境,也能增加外資企業的吸引力,穩定外資,增加外國投資,甚至將外遷的企業吸引回來。
因此,我國應當努力補短板,給內外資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通過清廉智慧政府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加強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建設;設立合理的稅收制度;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打造誠實守信的社會;鼓勵創新等,把握關鍵,精準推進,努力開創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