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黨正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是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努力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尋找解決綠色發展難題的對策,為黨中央提供高水平決策咨詢研究成果。
深學篤信,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1984年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到基層調查,尋求“ 源頭活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深入調查研究作為開展工作、出臺政策、制定戰略的“先手棋”。2 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時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2023年,《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論述摘編》出版,摘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一百四十多篇重要文獻,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開展調查研究、怎樣開展調查研究,以及怎樣運用調查研究結果等重大問題,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中央對大興調查研究作出專門部署, 提出調查研究要直奔問題去, 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著力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我們黨關于調查研究的認識和方法,一直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深化、豐富和發展。
學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調查研究方法。中國有14 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了解中國需要花一番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對調查研究方法作出系統論述,我體會比較深的有三點:一是調查研究要聚焦突出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帶著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這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更是開展調查研究的總體要求。二是調查研究要全面。我國各地的資源和稟賦不同,發展水平也差異較大,調查研究切忌“ 盲人摸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縣域治理時指出,“ 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 ;2 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不能搞調研自主性差、喪失主動權的‘ 被調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多、到情況復雜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調研少的‘ 嫌貧愛富’式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深刻闡明調查研究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要把真實情況摸準摸透。三是調查研究要深入。調查研究能力是干部需具備的七種能力之一,“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點水’式調研” 。“ 關鍵是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還要學會用好互聯網,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領導干部要“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要扎下根, 沉下心,才能把握事物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是開展調查研究的榜樣。習近平同志無論在地方工作,還是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身體力行開展調查研究。在正定工作期間, 習近平同志走遍了所有村;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年里半年的時間都在下鄉實地查看;在浙江工作期間, 習近平同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調研足跡遍布31個省區市及香港、澳門地區,覆蓋130多個地級市。習近平總書記是深入群眾的榜樣。2000年7月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來到福州市棚戶區連片的蒼霞社區調研,目的就是要讓各級干部親身體驗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間就提出要在基層建立聯系點,“越是基層來的,越是要讓他們講”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建立聯系點,解剖麻雀,加強指導,把聯系點建成示范點” 。習近平總書記“ 要為人民做實事” 的深切情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是見微知著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開展調查研究,善于一葉知秋發現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提前謀篇布局。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到地方調研,就到了河北阜平縣,了解典型貧困地區真實情況,窺一斑而見全豹。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提出“精準扶貧”理念。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使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見微知著的調查研究方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知行合一,不斷提高綠色發展調查研究能力
我們不僅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還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調查研究實踐中汲取營養,把調查研究變成我們平時工作的一種自覺。當前綠色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也更加艱巨,做好調查研究更加重要。要克服本領恐慌,我們必須勤學苦練,增強調查研究的基本功,在實踐中練好調查研究的腳力、聽力、眼力、腦力和筆力。
一是增強走基層的腳力。調查研究的立場要穩。要站穩人民立場,始終瞄準廣大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把群眾對綠色發展的問題和建議搜集上來,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和訴求。調查研究的腳步要實。當前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請地方協助、委托第三方等方式獲取多方面信息,但這不能代替親自深入基層。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這樣才能真切了解基層實際和百姓訴求。調查研究的腳步要準。在特定的資源和時間約束下,提高調研效率至關重要。我們堅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選好調研題目、典型案例、調研對象開展針對性調查研究,用最低投入獲得盡可能好的調研信息和資料。
二是增強察民情的聽力。要傾心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上升,對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反映更加強烈。推動綠色發展一定要傾心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樣才能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獲得感。要勇于聽取不同的聲音。調查研究不能只聽“一邊倒”的聲音,更不能只聽表揚的聲音,要勇于聽取各種不同的聲音,包括批評的聲音,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全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聽意見,讓人家說話,天塌不下來。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不會有好的決策” 。要善于把握主流的聲音。調查研究中要做到兼聽則明,就要善于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中進行分析判斷,把握主流的聲音,抓住主要矛盾,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是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要訓練理論眼力。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系統分析和研判綠色發展調研情況,離不開理論支撐。我們既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又要學習綠色發展各個領域的專業理論,增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要訓練全局眼力。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中研究綠色發展,站在“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下看待、分析、解決綠色發展難題,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整體格局中謀劃綠色發展。要訓練辯證眼力。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們要培養辯證思維,善于轉危為機,抓住綠色發展機遇,從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而調整,這要求我們辯證地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綠色發展問題。
四是增強謀事情的腦力。調查與研究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只做調查而不研究, 只能是半成品;要做好調查, 更要做好研究,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要增強分析能力,能夠抓要害抓本質。綠色發展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綠色發展難題和矛盾的表現形式也紛繁復雜。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要增強綜合研判能力,能夠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在深入調查個別案例的基礎上,要能由點及面, 結合歷史經驗、國際比較、趨勢外推等方法,去推演普遍性特征和規律。要能由近及遠,作預見性思考,以最早時間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 提前做好準備。要增強戰略謀劃能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綠色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發展必須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與舉措。
五是增強寫報告的筆力。對于智庫而言,政策研究報告是調查研究成果的體現。腳力、聽力、眼力、腦力練得再好,如果不通過筆力來展現, 就難以對思維成果進行系統化梳理,更難以承載、傳播和交流思想。要選好題目。調查研究往往能夠發現很多觀點,要選擇那些全局性、時效性、前瞻性的議題,把重要發現、重要分析和建議寫成高質量的決策咨詢報告。要寫得深入淺出。政策調研報告是面向決策者或廣大干部的,讀者有不同的知識背景,晦澀難懂的報告不受歡迎,好的調研報告一定要深入淺出。“深入”者,調查要深、研究要深、思想要深;“淺出”者,表達要開門見山、淺顯易懂。要快速及時。第一時間形成調研報告,才能先人一步、先聲奪人,滿足決策的時效性要求。但不能為快而快, 這個“ 快”是建立在“ 深”和“實”基礎上的。
立足崗位,為綠色發展決策咨詢研究作貢獻
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綠色發展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我們要積極擔當,大興調查研究, 以飽滿熱情推動綠色發展決策咨詢研究建新功。
我們要研判綠色發展新形勢。過去十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黨的二十大對綠色發展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任務更加復雜艱巨,特別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統籌發展和保護觸及的矛盾會越來越深、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放眼世界,以數字化、低碳化及其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突飛猛進,基于大規模語言模型的ChatGPT可能引發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膠著中推進。這些新形勢都需要我們及時開展調查研究,既要總結自身經驗、揚長避短,也要進行國際比較、兼收并蓄,從而準確研判綠色發展大勢、把握綠色發展戰略重點。
我們要研究綠色發展新問題。綠色發展新形勢要求我們胸懷中國式現代化全局,與時俱進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和矛盾。當前要重點調查研究三大難題:一是統籌發展和保護面臨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 。在現代化進程中,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并非易事。一方面,“ 竭澤而漁”的慣性發展思路仍未完全消除,有的地方追求短期內上大項目、大投資的沖動仍較強烈,容易忽視項目和投資的長期生態環境影響;另一方面,“ 緣木求魚”的過激保護行為也未消除,有的地方存在著“一刀切”式實行生態紅線、能耗雙控現象,甚至出現“ 拉閘限電”情況,這都要求我們更好統籌發展與保護。二是統籌發展和民生面臨的難題。過去十年,我國發揮體制優勢,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PM2.5濃度下降了57%。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度在降低。例如,PM2.5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臭氧(O 3) 污染又成為新困擾;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標準雖不斷提高, 但群眾對健康飲水的要求卻提高得更快。群眾越來越高的生態環境質量訴求,對精細化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從而使得統籌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難度也在加大。三是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面臨的難題。過去十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取得巨大成效,主要是依靠環保督察等行政性措施,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足。未來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既要進一步優化行政性政策工具,更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污染外部性、增強綠色發展內生動力方面的作用,提高環境污染治理的效率。當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存在的難題,對適用條件、機制設計等開展深入分析。
我們要總結綠色發展新經驗。毛澤東同志曾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不斷總結經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負責聯系的“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基地”為總結綠色發展經驗提供了重要平臺。首先,要能發現典型案例,總結好的做法。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國各地開展了豐富的綠色發展創新實踐,探索了一些生態文明建設的好做法,這些成功探索需要及時總結,并向其他地區推廣復制。其次,要能總結規律,上升為制度和政策。中央層面的不少政策,都是建立在局部地區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我們要提煉這些成功實踐蘊含的規律,將之上升為地方或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從而進一步指導綠色發展實踐。最后, 要進一步建好用好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基地。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基地是發現典型、總結經驗、推動政策創新的平臺,我們要將之建成規范、平等、開放的研究網絡,既促進各調研基地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又發揮其對推動解決綠色發展難題的調研支撐作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我們的學習要持之以恒;做好調查研究非一日之功,能力提升需要日積月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久久為功。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 四個自信”, 做到“ 兩個維護”,不斷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努力為黨中央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咨詢研究服務,為推動綠色發展作出新貢獻。
注釋:
習近平:《到基層尋求“ 源頭活水”》(1984年3月28日),《知之深 愛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的講話》(2 0 13 年7月2 3日),《人民日報》2 013年7月25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2023年3月19日。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2 0 2 2年10 月1 6日),《求是》雜志2 0 2 2 年第21期。
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 0 1 4 年3 月1 8日),《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9-40頁。
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2 0 1 8 年1月5 日),《求是》雜志2019年第19期。
習近平總書記2 0 2 0年10月10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講話強調,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
習近平:《著力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2 013年6月28日),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17頁。
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2 0 1 8 年1月5 日),《求是》雜志2019年第19期。
習近平:《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2021年9月1日),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6頁。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4月19 日),《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95頁。
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 0 1 4 年3 月1 8日),《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9-40頁。
《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福建日報》2017年7月13日。
《挺立潮頭開新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創新篇》, 《浙江日報》2017年10月6日。
《“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總書記這樣言傳身教》,《人民日報》2023年4月23日。
《挺立潮頭開新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創新篇》, 《浙江日報》2017年10月6日。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20日),《黨建研究》2014年第2期。
習近平:《我是黃土地的兒子》, 《全國新書目》2 0 0 2年第12期,第26頁。
習近平:《不了解農村不了解農民, 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國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國》(2 0 14 年3月7日),《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08-109頁。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 0 12年12月29日至30日),《求是》雜志2021年第4期。
《總書記帶領我們“精準脫貧”》, 《人民日報》2018年10月5日。
習近平:《維護黨中央權威,貫徹民主集中制》(2017年2月13日),《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69-170頁。
習近平:《堅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創后疫情時代美好世界—— 在2 0 2 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202 2年1月17日),《人民日報》2022年1月18日。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