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復蘇進程不像原來想象的那么快,今年5%以上的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6月10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2023中國經濟傳媒大會上發表了《中國經濟波動與長期增長》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要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國際比較中,我們還是一個增長比較強勁的經濟體。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充分估計困難,這個困難就是需求不足。”
在樊綱看來,經濟正在復蘇的過程中,但復蘇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中國經濟有很大的韌性
近期市場上各方在爭論一個問題,“中國是不是現在出現了通貨緊縮?”
在本次大會上,樊綱明確表示,“我們現在不算通貨緊縮。”
樊綱認為中國經濟有很大的韌性。首先,在世界面臨高額通貨膨脹的時候,我國價格相對較為平穩 ;其次,其他國家面臨貿易逆差的時候,我國仍是巨額順差;第三,當許多國家面臨匯率貶值的時候,我國匯率相對穩定;第四,金融系統存在的問題較為清楚,在處理當中。
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還有諸多新的增長點,包括“智能汽車新賽道”、汽車銷售與出口強勁增長,新能源技術與設備、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及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生物制藥,城市群的發展等。
要充分估計需求不足困難
在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保持樂觀的同時,樊綱也提醒,要充分估計困難,就是“需求不足”。
“最近在貨幣高增長條件下物價水平下跌,表明預期低迷、供求失衡、需求不足。”樊綱指出,企業投資增速不振,政府投資受困于財政收入下滑和地方債務負擔增長也不理想。同時世界經濟低迷,外需走弱趨勢明顯。“此外,大國博弈的外部環境影響下,還要面對國際供應調整、產業鏈轉移等問題。”
因此,樊綱提出要擴大需求。
“如何擴大需求?在就業不足、收入增長放緩等影響下,消費需求一時難以擴大。貨幣擴張正常難以奏效。”樊綱認為,短期內擴大需求仍寄希望于投資需求的擴大。“長期看,投資是增加供給,短期看,投資是擴大需求,需求擴大了,才能推動經濟進入供求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樊綱看來,當前要做的不是“去產能”,而是通過擴大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和提高發展速度。
擴大公共與企業的投資
“擴大投資分兩塊,一塊是政府投資于公共品基礎設施等,一塊是企業投資。”樊綱指出,公共物品投資在中國還是很有潛力的,“大家都說,中國的財政債務已經不少,但是中國的債務在全世界比較來看,我們的政府債務應該說還是比較低的。”
在公共投資方面,樊綱認為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投資各種公共品,通過 “乘數效應”帶動需求增長;其次,用好國有資本,發揮國有資本穩定器與平衡器的作用。其中一大部分是地方國有資產,可以利用一部分緩解當前債務負擔,擴大公共品投資規模;第三,改變政府債務結構,增發長期公債,逐步化解“城投債”功能錯配和期限錯配的問題,增加財政投資規模。
在企業投資方面,樊綱認為需要鼓勵創新創業,發現新機遇、投資新未來,改善投資環境、穩定投資預期,鼓勵民營企業投資,把握好反壟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鼓勵有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龍頭企業擴大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重視通過股權重組實現產業內部的接哦古調整,提高產業效率。
“我覺得應該有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傊?,我們目前是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但我們還有很多的政策工具可以用來面對這些困難。同時我們還有很多新的發展機遇,抓住這些機遇也能使中國經濟更好的發展,高質量的發展,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樊綱如是說。
中國企業的“跨國化”
針對當前全世界范圍內的供應鏈轉移和調整,樊綱提出,有一些轉移的因素是非正常的地緣政治因素,包括貿易戰、技術遏制、長臂管轄、回流補貼等等;同時也要看到其中正常的經濟因素,例如中國勞動成本不斷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以及全球企業發展過程中為避免供應鏈受到各類因素沖擊,而產生的供應鏈分散化趨勢。
樊綱認為,中國企業應該順應這個趨勢,并看到其中的積極意義和機遇。對于宏觀經濟而言,部分企業外遷可能產生“中國+1”的效果,即在此過程中國內產值并不減少,甚至還帶動中間產品出口的增加;對于企業而言,在海外建廠后,大部分企業國內的產能并不減少,只是新增部分在國外,從而形成了產能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的結果。
他將這一現象總結為中國企業的“提前跨國化”。在產業鏈分散化、區域化以及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一批中國企業被動或主動地“提前”走出去,從而更快地進入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例如,一些中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之后,隨著對國際市場熟悉程度的提高,它們不僅可以在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建廠,甚至還可以走進距離更遠歐洲、北美等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新路徑”。
記者|韓迅 洪曉文 綜合自時代周報和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