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遲福林:高質量推動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

時間:2023-05-19 13:45 來源:海南日報

  2025年底前封關運作,意味著海南全島由“境內關內”向“境內關外”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的轉變,意味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由起步階段向實質性運作的轉變。

  推進2025年底前封關運作,可充分發揮海南獨特的地緣優勢,使海南自由貿易港在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經貿合作、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中扮演好戰略樞紐的重要角色,為打造我國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開好頭、起好步。

  構建有吸引力的“兩個總部基地”政策體系

  政策著力點在于“兩個總部基地”建設。

  企業既是內外市場連接的主體,也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主體。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充分利用地處RCEP中心位置的地緣優勢,打造與內地相對隔離的“境內關外”性質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以此形成集聚企業和要素的獨特優勢。

  面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復雜嚴峻變化和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的新趨勢,海南自由貿易港要把封關運作的著力點放在“兩個總部基地”建設上,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出臺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相關政策。

  政策重點在于實現海南自貿港政策與RCEP規則疊加。

  一是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政策與RCEP“零關稅”政策的疊加。發揮單向開放的靈活性、主動性,在海南自由貿易港提前落實我國在RCEP中對東盟國家的“零關稅”商品承諾表,便利其他成員國經海南分享中國大市場。

  二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與RCEP原產地規則的疊加。可率先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實行完全累積原則,支持企業在RCEP成員國的加工增值部分計入海南的增值部分。企業在RCEP其他成員國和海南加工增值累計超過30%,即可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

  三是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服務貿易開放政策與RCEP規則的疊加。要進一步縮減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限制措施數量,并以此為契機,率先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型開放,打造與國際市場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對接的先行區。

  政策突破的關鍵在于資金自由便利流動。

  跨境資金自由便利流動是總部企業的核心政策訴求。目前在海南注冊的總部企業結算中心、信息中心等核心業務大多不在海南。從現實看,與香港聯手開辟東盟市場,適時建立“雙港”金融服務合作對接機制,以“海南承接+香港服務”的模式促進香港金融服務體系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部基地”建設的融合,有很大的可行性。

  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

  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關于“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的要求,2025年底前封關運作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和發展優勢相融合,為打造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創造良好條件。

  在聯動發展中打造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實力與市場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強化與大灣區聯動發展,有利于海南利用國內14億人大市場的經濟腹地優勢,有利于發揮海南作為RCEP地理中心的優勢,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產業協同發展是聯動發展的重點。例如,可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吸引廣東農業加工貿易企業到海南發展農產品和熱帶水果進口加工業務,使農產品加工增值超過30%后以“零關稅”進入廣東并向全國分銷。再如,要把海洋產業作為聯動發展的重點。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且具有較為完整、較強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體系,海南具有開發深海、發展藍色經濟的先天資源優勢,建議在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湛江等地海洋裝備研發制造的基礎上,在海南合力建設深海裝備安裝、測試、推廣應用和維修服務中心。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聯動發展的首要條件。目前,瓊州海峽兩岸航運資源一體化初步完成。當務之急是強化瓊州海峽南北兩岸港口資源整合,盡快實現瓊州海峽兩岸港口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調度、統一服務”;盡快開通瓊州海峽高速客船、高速客滾船、水上飛機等多元化運輸服務方式,打造瓊州海峽水上半小時交通圈,并建立瓊州海峽兩岸統一的應急管理平臺。

  推動以強化有效防走私為重點的管理協同。與廣東聯手做好瓊州海峽反走私工作。從歷史上看,徐聞古港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目前,國家在徐聞仍設置海關,其主要工作是協助海南打擊走私,要聯合做好反走私工作。

  海南要全力做好放開“一線”、用好“一線”的相關工作。吸引集聚國際優質要素是海南封關運作的主要目標。當前,海南自貿港建設面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嚴峻挑戰,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海南要努力以境內關外的獨特優勢集聚全球資源。當然,“一線”也擔負著打擊走私、販毒等監管職責。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要更好服務于國內國際雙循環。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聯動管理機制,將為國內總部企業開拓以東盟為重點的國際市場提供綜合服務支撐,也為以東盟為重點的國外企業低成本開拓我國內地大市場提供重要條件。

  加快恢復和加密國際航線

  運輸和人員往來自由便利是自由貿易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從現實需求看,2025年底前海南封關運作要把開辟國際航線尤其是面向東盟各國的國際航線作為工作重點,為封關運作后加快空海國際交通網絡和國際經貿合作網絡建設打下重要基礎。

  恢復和加密國際航線。就新加坡、香港、迪拜等成熟自貿港來看,其無一不是以國際空港建設為突出特點。新加坡樟宜機場自1981年運營以來,100多家航空公司在此運營,通往全球400多個城市,平均每84秒就有一架飛機起降;2020年迪拜機場對本地GDP的貢獻已達到30%左右。

  目前,海南機場建設與“運輸和人員進出自由便利”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國家相關方面的支持下,要采取多種方式盡快實現面向東盟各國主要城市的直飛航線全覆蓋;擴大第五航權在內的航權安排,吸引新加坡、香港等航空公司開辟經停海南的航線;支持國內航空企業用好第六航權,加密與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國際航線,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鞏固“四小時八小時飛行經濟圈”。

  建設海洋運輸網絡。例如,推進海南與廣東、香港、澳門在國際中轉、運輸航線、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密切合作,率先共建港口聯盟,推動港口間標準統一、數據共享、單證互認;吸引更多東盟港口運營機構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信息交流、技術共享等合作項目;強化海上航線聯合開發、共享,合作開發至新加坡、越南等國家主要港口的國際航線。同時,吸引粵港澳優質港口運營機構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部分港口的管理運營。

  當前,在中國與東盟旅行限制已經放開的情況下,要盡快推動泛南海郵輪旅游的常態化。例如,開辟連接東盟主要國家的定期郵輪旅游航線,開展一程多站式泛南海郵輪旅游;借鑒APEC商務旅行卡的成熟模式,探索發起泛南海旅游卡發展計劃,努力實現成員之間的旅游互通免簽;推進海南與泛南海地區島嶼間合作,合作建立島嶼旅游聯盟,推動實現客源共享和互送、聯合營銷、管理標準對接、人才聯合培養等。

  構建靈活獨特的基礎研究平臺。適應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需求,搭建醫療健康、清潔能源、深海科技等為重點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實驗研究平臺,并依托特殊稅收政策、國際交流便利等條件,吸引相關科研人員在海南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及應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推進關鍵共性技術賦能平臺建設,形成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基礎服務體系。再如,適應吸引國際國內人才需要,加大醫療、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完善海南產權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國際商品交易中心、股權交易中心、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等交易場所建設等。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