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增速好于預期,實現良好開局。
一季度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
今年以來,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受疫情影響較重的服務業快速恢復,同比增長5.4%,展現了較強韌性,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比如,住宿和餐飲業同比增長13.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1.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增長6.0%。特別是旅游業報復性反彈,2022年我國國內游客只有2.5億人次,僅相當于2019年6億人次的40%,而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數是2.74億人次,五天就超過了2022年全年游客數量,按可比口徑也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各地景點“人從眾”的熱鬧場景重新出現。
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這是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一個重要判斷。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重壓力”,主要是針對當時我國經濟發展反復面臨著疫情沖擊——經濟恢復——疫情再沖擊——經濟再恢復的情況。當前,需求側居民消費已經實現恢復性增長,供給側對經濟的沖擊基本消除,煤炭和電力供應充足,市場主體預期發生積極變化,民營經濟、平臺經濟、房地產等預期較弱領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好轉??梢哉f,“三重壓力”的緩解和今年一季度經濟開局良好的表現,兩者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當前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既有疫情后經濟恢復性增長,也有經濟內生動力增長,目前看前者還占大部分,后者占小部分,經濟運行好轉還主要是恢復性的。
我國經濟內生動力還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居民消費還是恢復性的,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8%,收入增速慢于經濟增速,發展型消費尚需蓄勢;二是民營經濟壓力較大,私營工業的增長仍低于全部工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3.0%,民間投資增速趨緩的態勢還沒有扭轉,同比增速僅為0.6%;三是進出口持續性堪憂,出現進口和出口、出口中的傳統市場和非傳統市場兩個明顯分化,一季度以美元計,出口增長0.5%,進口大幅下降7.1%,對東盟出口大幅增長18.7%,但對美國、歐盟出口分別下降17%、7.1%;四是包括平臺經濟在內的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仍不及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和近三年高點;五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銷售面積還沒有轉正,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分別同比下降5.8%、1.8%。
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當然,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時期會面臨不同阻力,可以從國內外環境、人口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技術結構、空間結構等多個維度來觀察。從國際環境看,主要是美國對我戰略遏制,經濟全球化遇阻,地緣政治沖突等。從國內看,供給側主要是產業鏈面臨風險,統籌發展和安全難度較大,需求側主要是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微觀市場主體利潤下滑,平臺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預期尚未根本性好轉等。必須要著眼長遠,標本兼治,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乘勢而上,推動我國經濟重回長期向好軌道
從4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部署中,可以讀出未來仍會出臺一些顧當前、利長遠的重大政策和改革舉措。要緊緊抓住今年經濟整體好轉和長期向好的關鍵點,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乘勢而上,努力實現“5%左右”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推動我國經濟徹底走出疫情,重回常態,重回合理區間,重回長期向好軌道。
一是持續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幫助他們恢復元氣。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元氣是基礎,企業身體健壯,才有信心;市場信心是前提,對市場有信心,才有活力;活力決定行動力,有活力,企業就會創新、投資、增加生產和擴大就業。活力、信心、元氣構成了企業的內生動力。疫情三年,不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肌體受傷、元氣不足,所以中央政治局要求幫助企業恢復元氣很有針對性,需要各項政策助力。
提振民營企業信心是關鍵“題眼”。“三重壓力”中的預期轉弱,從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角度看,主要是民營經濟的預期轉弱。針對這一情況,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方針部署,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對不正確議論要及時“亮劍”并要求從制度、法律、政策、輿論上加以落實。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再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這說明,民營經濟的預期已經有所改善,信心有所增強,但仍需持續不斷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怎么讓民營企業更有信心,要有四個“進一步”。第一,在理論上進一步明確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第二,在法律和司法上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第三,政策上進一步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性壁壘;第四,政商關系上進一步完善溝通機制。今年要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近期主要是發揮好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包括實行貼息政策,解決好政府和國企對民企的賬款拖欠問題,扭轉企業利潤下滑等。
二是持續提振居民消費,把擴大消費擺在更為優先的位置。消費是大國經濟的基本盤,消費占比偏低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要努力解決居民消費的可持續增長問題。第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牢記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既要注重居民收入的增長,也要關心居民消費的增加。第二,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實現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第三,減少對消費的不當干預,改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第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給居民減稅降費并加大轉移支付的財稅政策,這實際上是增加居民可支配的收入。第五,支持人口流入多的超大特大城市擴大居住用地供給,防止房價過高。切實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逐步解決三億流動人口在就業地的居住問題。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第六,支持文化產業、中高端消費品產業和服務擴大供給。
三是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主動營造有利開放的國內國際環境。這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國150多個行業中,出口型行業有49個(產出用于出口的比重超過50%),這些行業的50%以上市場在國外、境外,對這類行業和企業而言,國際市場就是生命。同時,我國的生產也需要大量進口初級產品和零部件,進口占中間投入的7%~8%,可以說沒有進口就會生產受阻,出口也會受阻。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要多策并舉。第一,要充分認識到,沒有開放、沒有進出口,就沒有我國的經濟發展,就難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因此必須主動營造有利于擴大開放的國內國際環境。第二,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我國已經到了進一步擴大商品流動型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取決于制度型開放程度的階段。第三,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當前特別要注意推動經濟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第四,當前應研究采取一些穩出口的特殊政策,彌補美國加征關稅對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損害。第五,穩住外資企業,防止產業鏈轉移,當前外資企業出口仍占我國總出口的近30%,必須要高度重視外資產業鏈轉移問題。
四是穩住重點群體就業,重點解決好青年就業問題。去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三穩”要求,其中最難的是穩就業,穩就業中更難的是青年人口的就業。中央也看到了這一難點,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相信這些政策措施一定會發揮擴大就業特別是擴大青年就業的政策效應。解決就業問題,還要統籌當前和長遠。長期看,最根本的是行業、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只有企業謀發展、求擴張才能擴招員工。過去十年,城鎮新增就業較多的行業主要是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金融、商務服務、教育、醫療衛生等。繼續增強這些行業及其企業的內生動力,是解決青年就業的根本途徑。
展望中國經濟未來,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1.7億戶的經營主體和14億任勞任怨、頑強奮斗的人民,中國經濟的巨輪一定會乘風破浪,繼續奮勇前行。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