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
非常高興在草長鶯飛、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來到了美麗的太湖之畔——蘇州吳江,共同參加這次“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暨‘吳江實踐’高層研討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這次高層研討會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同時,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后,第一次召開這樣一個規模的研討會,我也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專家和接近20個省市改革戰線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感謝!
這次高層研討會選擇了很好的時機,很好的主題。說到時機,今年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一方面實現了國務院領導集體的新老成功交替,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目標任務。今年兩會有兩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兩會召開前夕,前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走訪告別,他結束時臨上車,專門向發改委干部講了幾句話。他說“發展改革委”五個字說的是“發展”和“改革”,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另外一個場景是全國兩會閉幕后,新任總理李強同志在出席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時也講了幾句話。他說:“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還是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我想,前后兩位總理在交接工作時都不約而同講到了發展和改革,這個大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全黨的共識,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在當前國際國內不確定性增加的時候,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成為了最大的確定性。這是我們這次會議最好的時代背景。
說到會議的主題,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新年伊始各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一系列的目標,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穩增長、擴內需、謀發展作為頭號經濟任務,推動經濟復蘇的節奏加快。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措施到輿論工具吹響了全面“拼經濟”的號角。江蘇也是這樣的情況。這次到蘇州來,先后跟江蘇省、蘇州市有關領導交換意見,大家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看好,認為按照中央的精心部署,能夠在今年的穩經濟、謀發展方面闖出一條新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沿海地區要做出新的貢獻。剛才聽了吳江的經驗,吳江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創造了很好的一系列經驗和實踐案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不但是新時代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樣本,同時也是通過地方改革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今年是改革開放第45個年頭,回顧改革歷程,我國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關鍵因素,最根本的一條,還是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堅持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因此,今天我想重點講一下中國式現代化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
今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委培訓班上專門講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問題。講話中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對黨的二十大重大理論創新的進一步闡發。講話中概括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起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那么,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共同特征是什么呢?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來看,現代化確實具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以遵循。例如,經濟上要從自然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走向市場化、工業化;政治上要用民主體制取代封建專制、以法治代替人治,走向民主化、法治化;文化上要用啟蒙沖決蒙昧,用科學民主取代宗教統治,走向理性化、世俗化等,這些均可視為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的規律性共識。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離不開世界現代文明的大道。但是,現代化不等于西化。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叫中國式,就是要結合中國實際,根據中國國情把現代化發展規律的“一般”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結合起來。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借鑒吸收世界現代化一切文明成果,又要立足于中國發展的實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二十大列舉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2·7講話”重申了這五大特色。實際上,中國式現代化帶有最大的、也是本質特征的特色,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歷史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提供了中國方案。
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和主要目標是什么?簡單地講,包括經濟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第一,經濟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即“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同時,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做到這一點,必須進行結構轉型,實現經濟發展從數量和規模擴大向質量和效益改善提升的根本轉變。“新四化”的同步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路徑,也是重要的目標。
新型工業化重要任務是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占1/3左右,但尚未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任務。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產值約占全球30%以上,是G7的總和,按產值、產量是碾壓G7國家的。比如基礎制造業的鋼、鐵、煤、水泥、有色金屬等中國都約占全球的一半,但在高技術制造業方面,還有差距,有短板,要經過努力,力爭在2035年位居世界前列。
新型信息化的主要任務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把城鎮人口比重提高至75%左右,并穩定下來。(現常住人口65%,戶籍人口46%,兩者相差19個點)而且要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城市品質明顯提高。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鴻溝真正填平,可以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
新型農業現代化,今年一號文件剛剛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鄉村振興必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第二,人的現代化。社會的主體是人,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國家。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45年來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堅持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各項戰略、政策之中。中國式現代化也要以人的現代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重要目標。二十大講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前四個(14億人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實際都是講的人的現代化。其中14億人的現代化重點是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重點在精神文明,人的現代化不是講人均GDP要到多高,而是必須滿足人民對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需要,不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動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達到一個新水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講的不僅是可持續發展,而是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的主體地位,始終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將此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重要途徑。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通過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決定”。“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中國式的現代化,當然包括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高水平的、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支撐和保證。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都離不開制度現代化的保障。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及全面依法治國,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際上,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市場體系的完善、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健全的法治環境。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后,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出臺。2020年4月9號文件“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5月11日“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2022年3月的“關于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及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通知等陸續出臺。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去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確立30周年,但市場化改革任務還遠未完成。建立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有可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短板,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下一步,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主要應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方面。二十大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特別是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的權益。習總書記在兩會上明確指出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穩增長、保就業的主要力量。當前“拼經濟”,首先要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改善預期和信心。要采取措施切實消除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政府采購、社會信用和法律保護等方面存在的所有制歧視,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最大限度地放開市場、放寬政策、放活人才,恢復和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國企改革還是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對國有企業不再實行基于所有制的各種補貼。
在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大市場方面。重點是要堅決破除行業壟斷、所有制歧視、地方保護主義和各類市場壁壘,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在夯實這些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過程中,關鍵任務是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公平才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要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剛性約束,加快建立市場競爭狀況的評估制度。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有效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同時,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效率,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希望中央盡快推出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擴大要素市場配置范圍,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在土地要素方面,要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只能在本集體內流轉,但在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可使退出宅基地轉為集體建設用地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流轉。在勞動力要素方面,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勞動力和人才在城鄉、區域、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流動的體制障礙。要加強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科技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在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二十大強調收入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十四五”后三年將有些大力度的舉措出臺。一方面,要通過做大“蛋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收入。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對社會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建立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要著力解決因城鄉、所有制等體制因素造成的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不平等問題。
在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建立健全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穩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要進一步完善自貿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
黨的十九大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中央在推進改革方式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調整,鼓勵地方進行差別化改革,鼓勵地方敢試、敢闖、敢為,通過綜合授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一些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改革經驗和改革案例。這方面有待各省的同志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體改研究會包括改革雜志社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向大家學習,進一步總結,及時向中央反映地方創造的好做法、好經驗。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