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年伊始,各地就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目標,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將穩增長、擴內需、謀發展作為頭號經濟任務,推動經濟復蘇的節奏明顯加快。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措施到輿論工具都吹響了全面拼經濟的號角。遼寧同全國一樣,專門制定了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沒有看原文,聽了介紹一些情況,也看了一些報道,我覺得還是令人振奮,感到很受鼓舞,遼寧的經濟振興還是大有希望的。剛才聽了寧主任和苗部長就東北振興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以及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智能化發展等問題發表了一些重要觀點,很受啟發。我換一個角度,從東北振興與市場化改革的角度來講講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一方面實現了國務院領導集體的整體新老交替,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目標任務。在學習貫徹兩會精神時,我回憶了一下這一段時間,特別是兩會前后,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場景:一個是會議之前,李克強總理到國家發改委去做一個告別,出來的時候對發改委的干部講“發展改革委”五個字講的是“發展”和“改革”,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這是一個場景。另外一個場景,是新任總理李強在新聞發布會上專門說了這么一段話“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重申:“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還是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這段話當時講了以后,確實社會上的反響很好。前后兩任總理在工作交接的時候,實際上不約而同的講到了“發展”和“改革”,這個大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也體現了我們全黨的共識,體現了中央方針政策的穩定性,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我覺得在當今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成為了最大的確定性。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仡櫢母镩_放,今年是第45個年頭。我國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關鍵因素,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堅持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專門強調,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強調,用市場化改革的方法來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聯系到今天的會議主題,應該說實現東北振興的新突破,也應該以市場化改革作為根本動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這個提法我想不僅是符合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的一系列決議的精神,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些年發展的實際情況,包括專家的研究成果來加以證明。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的兩位專家,王小魯和樊綱,他們長期以來研究和發布了中國分省的市場化指數報告。這個研究前后進行了23年,發布了9份報告,差不多2年左右1份報告。這個報告是從五個大方面共19個指標,對各省市區的市場化改革進程進行了長期持續客觀的評價,從中分析了各地市場化改革中的短板、問題和制約因素。五個方面包括“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治環境”。每個方面下邊還分了3-4個指標,比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就又分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比重”、“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縮小政府規模”等3個指標。后來,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對他們這個報告又做了分析研究。他發現各省市區的指標分析中,雖然沒有用到一個跟經濟發展有關的具體指標,如GDP、人均收入、財稅、外貿等等,但是市場化指數排名和各地經濟發展的排名是高度相關的,完全是正相關的。比如,2021年最近這一期發布的報告,各省的排名前5名是江蘇、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后邊是山東和北京等等,遼寧的排名是第14位,遼寧的GDP的排名可能是第17位。黑龍江的市場化指數排名是第24位,GDP排名是第25位,吉林的市場化指數排名是第21位,GDP排名是第26位??傮w上沒有用一個經濟統計指標的數據,而是通過對市場化的五個方面19個指標分析出來的。這個報告對全國分成四個大地區,包括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和西部進行分析,它的市場化排序和經濟發展程度也是高度一致的。如果從歷史的縱向分析看,1980年東北三省當時占全國GDP的13.2%,其中遼寧占到6.18%;到了2000年,東北三省在全國的占比已經下降到9.8%;到了2021年東北三省下降到了4.8%,三個省不到全國GDP的5%。這個分析可以說明,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東北三省確實市場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東北振興雖然經過我們這么多年的努力,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給予了很多政策,但是為什么發展的情況還是不盡如人意的。上午夏主席還專門講到東北三省也不容易,負重前行,忍辱負重。20年來,東北三省的GDP增長了4.5倍,但是從全國來看,橫向的比較,確實還是落后于東南沿海的一些地區,也落后于中部的地區,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從東北三省本身的情況看,遼寧的市場化排名還是最高的,而且是在全國各省市場化指數的平均線之上。吉林和黑龍江的市場化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過去的5年來,遼寧的排名還是有明顯上升的,從17位上升到14位,5年提高了0.68分,具體分數就不展開。如何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東北振興呢?從市場化指數這五個方面的排名,可以做點具體分析,得到一些啟迪。五個方面有具體排名,其中第二個方面“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遼寧排名第17位,比14位又落后了幾位。第五個方面“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治環境”,遼寧排名第19位,這也是一個短板,拖了后腿。當然,遼寧的“產品市場的發育”排在第9位,“要素市場的發育”排在第8位,這說明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市場的總體發育,商品經濟的發展基礎還是很好的。
當然,僅僅從各省的市場化指數來分析東北三省,特別是遼寧目前經濟發展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可能還不夠全面。過去的20年,東北振興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一說起來東北振興,中央的部門也好,遼寧的干部群眾也好,還是有一種很不甘心的感覺,覺得我們完全可以發展的更好一些,發展的更快一點。遼寧落后了有各種的原因,歷史原因、產業結構原因、所有制結構原因,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是與我們市場化改革相對落后是有關系的。在市場化改革的大潮中,遼寧沒有真正做到勇立潮頭,我想這是整個經濟發展逐步落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我昨天也聽他們說了一下,目標是在“十四五”后三年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包括結構轉型,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在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安排。我覺得都非常好,很有針對性,也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還要看到的是,今年以來各省也出臺了很多類似的行動方案、政策。比如,我剛到浙江去,浙江搞了一個叫“415X”行動方案,“4”是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等4個萬億級世界先進產業群;“15”是指重點培育智能電氣、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高端新材料等15個技術水平先進、國際競爭力強的千億級的特色產業集群;“X”是指聚焦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區塊鏈等前沿領域,培育一批成長性高的百億級的“新星”產業集群。浙江的工業不要說“一五”、“二五”時期了,“一五”、“二五”時期遼寧省是“遼老大”,是排在最前面的。即使到了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浙江工業基本上還是一張白紙。但是,現在浙江的GDP已經到了7.8萬億,是我們遼寧2.9萬億的2.7倍,目前全國排在第4位。所以,浙江這樣的方案,我不知道和咱們遼寧的方案有多少沖突,激烈的競爭內卷將來會是個什么情況?又比如江西,大概過去的印象就是一些采礦業,有些軍工產業,現在它的GDP規模也排在遼寧前面了,排在第15位,遼寧17位。他們也提出了一個2023-2035年未來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未來信息通信、未來新材料、未來新能源、未來健康等領域,要打造一批500億級、千億級未來產業集群或產業集聚區。所以,我想各地區的激烈競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面對這樣的情況,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到底選的突破口在哪里?怎么樣來找到我們根本的動力?我想可能還是要從改革入手。
一是要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過程中,用改革來改善我們的預期,用發展來提升社會的信心。近幾年來,中央鼓勵地方開展差別化的改革探索,先后在深圳、浦東、浙江,還有廈門進行一些特定的綜合改革試驗。也鼓勵地方“四敢精神”,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所以,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我想可能很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鼓勵改革創新的社會氛圍。各級領導都能夠旗幟鮮明的支持改革探索,保護改革探索,用改革來凝聚共識,動員市場主體干事創業。東北振興的希望,我想主要還是在改革,它的標志就是看我們的市場化程度,我們改革做得怎么樣。
二是要推動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特別是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點突破。2020年中央發布了9號文件,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總體文件。2021年底,又出了一個51號文件,2022年1月正式公布。這是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要求各省可以報方案,然后中央批準綜合授權后進行試點。這個事情后來中央也是交給國家發改委對這些方案進行一些評估,全國收到了20多個省的方案,也包括遼寧,但是幾輪評估協調下來,這一輪遼寧沒有進入。我覺得這個也沒關系,第一輪沒有納進去,但是我們還可以按照中央9號文件的要求,大膽的做一些自主探索。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這些要素市場方面,我們有很多地方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去探索。如土地資源要素在東北還是相對比較寬松的。中央現在也是鼓勵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進行宅基地改革,對國有企業的閑置土地進行調整利用,進一步下放土地管理的權限,特別是鼓勵全國性的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區域交易等等,對東北來講,我覺得這都是很好的一個契機。在資本要素方面,過去我們也做得很不夠,東三省上市公司只有153家,其中遼寧72家,吉林41家,黑龍江40家。而浙江一個省523家,如果包括境外的,境內境外加一起800多家。因此在吸收資本方面空間很大。還有數據要素,這是個新的領域,如果積極的起步做工作,可以彎道超車,迎頭趕上。
三是市場主體的發育發展,特別是要按照“兩個毫不動搖”的要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遼寧市場化指數其最大的一個短板就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發育不夠。東三省是市場化改革之前國有經濟最集中的地區。1981年全國的大中型國企1476戶,東北就有277戶,整個東南沿海地區只有76戶。40多年過去了,沿海地區非國有經濟從無到有,全國“56789”到了浙江是“77899”,溫州是“99999”,民營經濟在那里獨步天下。所以,僅靠國有經濟,我覺得東北振興還是完不成的。另外,據一些專家研究,民營經濟的發展也不會影響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兩者可以相得益彰。國有經濟只有在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機制健全的地方,才可能做得更好更強。而民營經濟落后的地方,地方財力緊張的地方,國有經濟無一例外的也都陷入了低水平發展的陷阱。所以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我們能不能打造一個最好的營商環境,一說起東北遼寧,就是最歡迎民營經濟發展的地區,投資政策最優惠、市場環境最優的地區,爭取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東北來干事創業。
最后還有一個建議,就是要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因時間關系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