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彭森出席《結構轉型》新書發布會并發表講話

時間:2023-02-27 14:08

  2月24日,我會會長彭森應邀出席在京舉辦的“以結構轉型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暨《結構轉型》新書發布會。該活動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聯合主辦。彭森會長在研討環節發表“中國式現代化與市場化改革”主題講話。

  彭森在講話中指出: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無論是結構轉型,還是高質量發展,最終都是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即“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同時,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做到這一點,必須進行結構轉型,實現經濟發展從數量和規模擴大向質量和效益改善提升的根本轉變。“新四化”的同步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也是重要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重要任務是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結構轉型》一書對產業結構轉型的現狀、任務、目標都做了分析和描述,是比較中肯的。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占1/3左右,但尚未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任務。書中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處于第三方陣,也是實事求是的。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產值約占全球30%以上,是西方G7國家的總和,按產值、產量是碾壓G7國家的。比如基礎制造業的鋼、鐵、煤、水泥、有色金屬等中國都約占全球的一半,但在高技術制造業方面,還有差距,有短板,要經過努力在2035年進入第二方陣。書中還提出,制造業占比保持穩定性也很重要。

  關于信息化,主要任務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關于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把城鎮人口比重提高至75%左右并穩定下來(現常住人口64.7%,戶籍人口46%,兩者相差18個點),而且要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城市品質明顯提高。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鴻溝真正填平,城鎮非戶籍常住人口可以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

  關于農業現代化,今年一號文件剛剛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鄉村振興必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二是人的現代化。社會的主體是人,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國家。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45年來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堅持了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在各項戰略、政策之中。中國式現代化也要以人的現代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重要目標。

  黨的二十大講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前四個(14億人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都是講的人的現代化。其中14億人的現代化重點是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即人的現代化不僅是人均GDP要到多高,而是必須滿足人民對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需要,不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動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達到一個新水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講的不僅是可持續發展,而是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最終目標是人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的主體地位,始終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激發全面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

  三是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也是最重要的現代化。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將此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重要途徑。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通過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決定”。“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中國式的現代化,當然應是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都離不開制度現代化的保障。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及全面依法治國,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際上,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市場體系的完善、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健全的法制環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后,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出臺。2020年4月9號出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5月11日《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2022年3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及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通知等。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5周年,去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確立30周年,但市場化改革任務還遠未完成。建立成熟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有可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短板,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以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遲福林等出席了活動。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