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現地緣優勢與發展優勢相融合,合力建設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實現聯動發展的重大任務,是深化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
□發揮海南自貿港“零關稅”及加工增值貨物內銷免征關稅政策優勢,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集聚發展優勢,合作共建面向東盟的高技術產業鏈。
□抓住RCEP重大利好,與東盟相關國家合作開展跨境數據流動、數據本地化、消費者保護等領域的壓力測試,探索形成符合本區域的數字經濟與貿易規則體系。
□支持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縮短對東盟相關國家海上風電裝備涉及的原材料、零件的“零關稅”過渡期,推動形成集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檢測認證、施工安裝、運營維護等于一體的區域風電產業鏈。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貿港是我國面向東盟的最前沿,具有地處RCEP中心的獨特地理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除地緣優勢外,還具有重要的發展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
推動實現地緣優勢與發展優勢相融合,合力建設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實現聯動發展的重大任務,是深化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
一、推動共建中國與東盟海洋旅游合作圈
中國是東盟的重要客源地。受疫情影響,東盟國家旅游業發展面臨危機。例如,2020年至2021年東盟國家的國際旅游人數減少75%。盡快恢復旅游業成為東盟各國的共同需求。
1.合作開發面向東盟的郵輪旅游產品?;浉郯拇鬄硡^與海南自貿港合作開辟到東盟國家的“飛機+郵輪”“母港+訪問港”等旅游線路,建設“一程多站”式國際郵輪旅游產品;共同打造“海洋-海島-海岸”立體產品體系;加快推進郵輪母港建設,打造連接瓊州海峽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郵輪旅游航線。
2.合作建設郵輪旅游合作體。支持海南自貿港和粵港澳大灣區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家開展郵輪旅游合作。同時,借助港澳國際網絡,以行業協會為主體,合作建立郵輪旅游聯盟等。
二、合作共建面向東盟的高技術產業鏈
發揮海南自貿港“零關稅”及加工增值貨物內銷免征關稅政策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集聚發展優勢,合作共建面向東盟的高技術產業鏈。
1.合力打造面向東盟的現代生物醫藥制造產業鏈。充分發揮海南生物醫藥特殊政策與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制造產業優勢,支持相關企業合作建立面向東盟的醫藥制造產業鏈。
2.合力打造面向東盟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以海南大力發展深海產業為契機,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合作,到一些東盟國家布局。
三、合作共建面向東盟的數字經濟市場
當前,東南亞已成為全球數字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與發達國家比較,東盟數字經濟發展總體上還處于早期階段,數字經濟占 GDP的比重僅為7%。
1.合作建立數字經濟產業園。支持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企業在東盟國家建立跨境或境外“數字自由貿易園區”“數字經濟合作園區”“數字技術應用示范區”“智能制造合作園區”等,與東盟國家開展數字經濟合作。
2.探索合作共建區域內數字貿易規則。抓住RCEP重大利好,與東盟相關國家合作開展跨境數據流動、數據本地化、消費者保護等領域的壓力測試,探索形成符合本區域的數字經濟與貿易規則體系。
3.合作建立面向東盟的數據交易場所。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要強化技術合作,利用區塊鏈等技術開展數據確權、數據認證、數據定價、數據監管、數據交易、數據安全等標準規則制定,合力打造面向東南亞的數據定價交易服務中心。
四、合力共建中國-東盟藍色產業鏈供應鏈
RCEP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規則安排,有利于中國與東盟推進涉海領域高水平合作,實現海洋經濟包容均衡發展。
1.構建以漁業為重點的海產品產業鏈供應鏈。2021年,東盟向中國出口的魚類等海產品占其出口總額的18%,其中加工產品出口僅占其海產品出口的4.1%。建議依托RCEP原產地規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企業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和資源供給特點,在有條件的東盟國家合作設立跨境漁業加工園區,合理布局捕撈、加工、保鮮、運輸等產業鏈環節,爭取使魚類等海產品加工增值超過40%。
2.合作構建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合作圈。落實RCEP向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和最不發達國家締約方提供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的要求,支持海南自貿港與大灣區探索縮短對東盟相關國家海上風電裝備涉及的原材料、零件的“零關稅”過渡期,推動形成集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檢測認證、施工安裝、運營維護等于一體的區域風電產業鏈。
3.合作推進南海海洋環境保護。數據顯示,南海的海洋資源已降至1950年水平的5%至30%;珊瑚礁數量以每10年下降16%的速度減少;得到有效保護的海域不足5%。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在南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共建以商事仲裁為重點的法律服務體系
根據《2021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90%的受訪者認為,國際仲裁是解決跨境糾紛的首選方法。香港法庭裁決水平位列全球第三,并且是全球五大首選仲裁地之一,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全球最受青睞的仲裁機構之一。
1.合作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仲裁中心。吸引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海南自貿港設立分支機構,按照香港的慣例和做法對國際商事糾紛案件開展仲裁服務。
2.探索瓊港法律體系對接。例如,在跨境商事領域,適用香港的相關判例;對國際民商事案件,以清單形式賦予市場主體適用法律的選擇權等。
3.合作建立“走出去”的司法服務聯盟。對走向東盟的企業提供涉外法律援助、合規指引等服務;建立“走出去”法律服務人才庫,建立面向東盟的經營案例資料庫。
六、合力促進中國與東盟多方面、多層次人文交流
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有條件在促進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中發揮獨特作用。
1.在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開設面向東南亞國家來華留學生學習、實習和就業的綠色通道。重視青年之間的交流,大力度吸引東盟國家青年企業家來華考察等。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建立東盟大學,以國際援助方式吸引東盟青年來海南或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并建立面向東盟國家政府官員、企業家的RCEP能力建設中心,開展關于RCEP規則運用的專題培訓等。
2.搭建多層次人文交流平臺。例如,發揮博鰲亞洲論壇在推動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設立中國與東盟藍色伙伴關系分論壇;加強廣東、海南以智庫為重點的人文交流,圍繞相關重大課題開展合作研究,提出政策建議,促進政策對話。
3.在海南與廣東放開面向東盟的勞務市場。以配額管理的形式支持海南、廣東有序放開面向東盟國家的家政服務市場;支持海南和廣東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地方政府建立跨境勞務合作管理協調機制與信息服務平臺等。
海南、廣東既具有面向東盟最前沿、地處RCEP中心及背靠超大規模中國市場等優勢,也具有高水平開放政策與體制優勢。在區域經濟、政治、安全格局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特定背景下,充分發揮海南、廣東的優勢,支持海南、廣東在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合作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