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并做出部署,釋放出多個重要政策信號。
與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本次會議再次強調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基調。
與此同時,“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等表述都是新的提法。
這些新提法背后有何深意?釋放了什么信號?《經濟參考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21位權威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八大信號。
突出做好“三穩”工作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特別提出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會議敲定了明年經濟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和工作重點。”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旺表示,穩增長是主要目標,要加強重點行業有效投資,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提振市場需求。穩就業是重要基礎,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就業擴容提質。穩物價是關鍵環節,要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確保糧食能源等重要民生產品的保供穩價,確保物價運行在合理區間,更好支撐經濟回穩向上。
“在國內外各種不確定性持續存在的背景中,穩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指出,會議科學研判經濟形勢,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和去年提法一致。與此同時,各具體政策不是單兵作戰,要形成合力,就要加強協調配合。這就要求包括宏觀政策在內的各項工作聚焦高質量發展,共促高質量發展。
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三穩”的提法與國內經濟形勢變化、政策重心調整有關。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企業預期有所走弱,穩增長緊迫性明顯提升。會議將“穩增長”擺在“三穩”首位,通過穩增長實現穩就業。也要注意到防疫政策的持續優化,將扭轉偏弱的市場預期,消費需求有望得到釋放,但可能會推升通脹壓力。未來可能通過保障勞動力供給、穩定資源品價格等方式,穩定物價水平。
加大調控力度
財政貨幣政策形成合力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是本次會議特別強調的內容,在外需轉弱、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明年宏觀政策將會繼續加大逆周期與跨周期調節力度,在保持今年政策力度不減的情況下,可能會出臺更有力的需求擴張措施。與此同時,本次會議將政策形成合力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積極的財政政策強調“加力提效”,并“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順應了當下的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目標,這意味著明年仍會保持較大規模的赤字和專項債規模。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表示,“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意味著要統籌發展與安全,要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穩健的貨幣政策則強調“精準有力”。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下一步階段貨幣政策將重點在“精準”和“有力”兩個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精準”,就要突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輸血”;“有力”,應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金融機構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繼續向市場發出穩增長、擴內需的明確信號。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
擺在擴內需優先位置
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看來,擴大內需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當前以消費為主導的內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費對穩定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把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有利于打造富有韌性和彈性的經濟體系,為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注入穩定持久動能。
“會議特別強調了消費恢復在經濟運行轉好中的重要作用。”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奐劼說,隨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水平的不斷提高,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推動明年內需回暖和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他表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對于重新提升預期,緩解消費后顧之憂有較大推動作用。根據會議,房地產相關消費和汽車消費等將會成為拉動明年消費的重要抓手。同時在以政府資本為基礎之上,社會資本的有力參與是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從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八個方面作出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撰文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仍大有可為。他指出,我國居民消費提質擴容潛力巨大,補短板鍛長板投資需求旺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將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空間,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將引領創造更多市場需求。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會議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擴大市場準入”“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要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指出,其中有兩個亮點值得關注,一是要“積極”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定,二是“主動”對照國際經貿規則,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在高凌云看來,這意味著明年我國將著力于創造制度開放紅利,打造有利于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制度體系,力爭形成開放經濟發展新優勢,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聶平香提出,2023年我國加大吸引外資更多聚焦兩方面:一是推動高水平開放,便利跨國公司進入,包括針對市場準入限制較多的現代服務領域,加大市場準入開放力度,對標國際高標準的規則制度,提高制度型開放水平等;二是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為跨國公司在華經營創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在更多領域,給予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同等待遇,為外資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認為,市場準入的擴大以及對于外商來華洽談的重點保障,將促使更多外商把想要開拓中國市場的想法轉變成來華考察投資的行動;積極推動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并加快規則、規制等對接,有利于建立更加自由公平開放的環境,也將為要素的流動和優化提供更好的支持,進一步加速中國開放進程。
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
“國企民企平等對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特別提到“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強調“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這些表述有力回應了外界和輿論關切,有利于穩定和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市場發展信心,將對恢復和煥發民營經濟和民間投資活力起到積極作用。”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稱。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表示,當前不少領域的國企“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國企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必須深化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落實并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深化自然壟斷行業的改革,推進分類核算、分類考核。
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劉瑞明認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表明在國企民企良性競爭秩序構建方面,將轉向深層次的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清除目前部分領域存在的不同所有制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現象,消除不合理的進入壁壘和障礙,使得國企民企能夠公平參與競爭,下一步的企業改革和市場改革將邁向新階段。
發展和安全并舉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會議要求,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明確“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同時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表示,目前我國已形成健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期受多重因素沖擊,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流通阻礙增多,一些環節短板和弱項凸顯。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加強區域間、上下游聯動,保障重點企業穩定生產、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關鍵產品供應保障和協同儲備。
“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是制造業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不僅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也在其改造升級中釋放更多的內需。”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認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舉措。不過,當前金融、科技、產業的脫節問題仍然存在,現階段要以產業為牽引增強金融主動供給,圍繞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科技項目攻關,推進金融、科技、產業深度融合、良性循環。
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
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付保宗表示,平臺企業是構成經濟肌體的細胞單元,平臺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公共屬性,是引領發展、保障供給、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會議的相關部署將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平臺企業發展活力,增強市場信心。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監管方面,常態化監管將取代重點集中專項監管,未來監管將以明確的政策紅線,來規范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的發展,讓監管有法可依,讓數字企業、平臺企業了解政策紅線,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發展壯大。
化解風險支持剛需
房地產業“穩”是關鍵
會議提出,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短期防風險和推進房地產行業轉型兩方面進行了闡述。針對短期房地產企業出現債務違約問題,采取國家擔保增信的方式,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特別是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恢復行業信用,讓這些房企恢復融資能力。允許優質房企上市股權融資,能夠改善資產負債表下降的局面,幫助行業恢復良性循環。從長期看,房地產業將轉向高質量、低杠桿的新發展模式。
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房地產要“穩”,需求端政策或繼續優化,特別是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有望加大。房地產市場經歷2022年的深度調整后,當前購房者置業情緒、企業端市場信心均尚未扭轉,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目標下,提振供需兩端市場信心仍是當下解決問題的關鍵。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2023年政策面將重點引導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帶動商品房銷量、房地產投資以及土地市場先后企穩回暖。預計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間依然較大,除了有效落實以“三支箭”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寬購房條件、降低首付成數、下調居民房貸利率方面還有較大空間。
此外,陳文靜表示,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今年再次提出“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伴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模式或落腳在住房體系建設、租購并舉、盤活存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