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對外開放

開放和監管齊頭并進 ——金融財稅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時間:2022-11-16 13: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記者 陸 敏

  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領域全面擴大,開放進程穩步推進,一系列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對外開放的政策舉措和配套辦法相繼出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金融開放必然也需要更高水平的金融監管“保駕護航”,盡快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和水平成為各方共識。

  有效舉措穩步推進

  一直以來,我國金融開放穩步推進。由銀行業、保險業率先對外開放,證券和資管等領域2015年之后也加快了開放的步伐。

  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在入世承諾基礎上宣布了34條開放新措施,分步驟分階段取消銀行保險外資股比限制,減少外資準入數量型門檻,基本實現中外資業務范圍一致。截至目前,34條開放新措施的法規修訂工作已經全面完成,一批具有專業特色的優質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首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首家外資獨資貨幣經紀公司等相繼成立。

  據介紹,我國在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并不斷自主開放的基礎上,通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對香港實施更高水平的開放。CEPA實施以來,香港銀行保險機構在享受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紅利、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兩地實體經濟在開放中發展。

  截至目前,共有15家香港地區銀行在內地設立9家法人銀行、1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3家代表處,香港地區銀行在內地的營業性機構網點達454家。香港地區保險機構在內地共設立了2家保險公司和8家代表處。香港友邦保險設立的友邦人壽成為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香港大新銀行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礎上再新設母行直屬分行,成為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

  另外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主要有三方面舉措:一是促進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順利開通,推進跨境機動車保險“等效先認”工作,研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設立;二是推動大灣區金融產品跨境交易,鼓勵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車險和醫療保險等產品的創新和落地,豐富大灣區金融服務供給;三是防范跨境金融風險,加強與港澳有關部門的監管交流合作,共同協調解決跨境監管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粵港澳保險行業調解組織簽署保險糾紛調解機制合作備忘錄,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發展經濟,充分發揮香港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的獨特優勢,深化香港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持續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擴大金融開放還要進一步清理實際操作中的各種“玻璃門”。當前,我國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已基本清零,下一步,要對照國際標準完善監管規則和改善營商環境,真正讓外資依法享有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的紅利。另外,在加快金融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的同時,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統籌配置資源的能力。

  守住風險筑牢底線

  從早期的探索階段到如今駛入“快車道”,金融業在加速開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隨各類風險。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金融高水平開放意味著我國金融領域將在目前開放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放,金融開放的領域、水平、層次和方式達到國際金融開放的平均最高水平。

  金融高水平開放涉及宏觀與微觀、短期資本與長期資本、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市場與管理、行業與政策等一系列相關的重要領域。連平分析認為,從所涉及的領域和要素來看,金融高水平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主要涉及兩個核心問題:資本大規??缇沉鲃雍蛥R率單向趨勢性變化。在允許資本高度自由流動、金融市場高度開放的條件下,經濟基本面、宏觀政策以及市場預期等相關因素的變化往往會導致資本在短期內大規??焖倭鲃?,從而對所在國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及外匯市場形成沖擊,進而波及經濟體的各個方面,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傷害。

  連平表示,由于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又允許匯率較大幅度地浮動,市場供求關系波動帶來的匯率單向趨勢性變化,也會對本幣資產價格形成較大的擾動。由資本大規模流動和匯率趨勢性波動所形成的風險,往往表現為外匯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

  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看來,金融高水平開放過程中會有一些潛在風險。他認為,從國際經驗看,隨著資本賬戶的開放,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難度將大幅提高,相關風險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成機理和表現形式,可能遇到四類潛在風險:一是跨境資金大進大出、人民幣匯率大起大落,預期管理更加困難;二是境內機構和個人缺乏全球配

  置資源的經驗和能力,國民財富遭受損失;三是境外利用市場優勢、信息優勢,惡意炒作境內金融資產;四是地緣政治博弈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海外資產面臨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增加。

  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開”,高水平的金融開放必須以良好的金融風險把控為前提。全球咨詢公司安永在近日發布的《2017—2022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五周年回顧白皮書》中提到,2018年以來,防范重大金融風險成為金融監管的主題。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的轉變對于吸引外資、促進金融對外開放意義重大。正面清單模式轉向負面清單模式,增加了境外資本在境內可以投資的領域量級,是金融業乃至整個跨境貿易相關產業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

  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也是監管部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銀保監會近日召開的黨委(擴大)會議上,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持續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堅定不移推進銀行業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健全金融法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切實提高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監管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來,伴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以及金融生態變化,金融監管遵循發展規律持續優化,努力朝著實現與經濟金融轉型相適應、相匹配的路徑改革。然而,在改革推進過程中也面臨不小的考驗。

  具體來看,金融業對外開放和創新不斷深入,一方面要求持續提升金融監管的協調性,落實全面監管;另一方面也要求監管科技手段及時跟上金融業的數字化水平。此外,在我國金融機構資產規模持續增長、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專業化處置機構能力不足、常態化風險處置機制亟待完善等問題凸顯。在業內專家看來,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是有效處置金融風險的前提,金融監管者負責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和日常監管,是金融風險的最早發現者,也應當是金融風險的糾正和處置者。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擔責”原則,依法合規壓實各方的風險處置責任。

  連平認為,考慮到未來金融高水平開放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未來的金融開放仍需以審慎的姿態,穩步提升開放水平,控制開放節奏,管理好開放的規模,及時應對開放過程中的階段性風險。他建議,要在金融高水平開放過程中審慎地管控好風險,主動構建企業部門跨境資本流動放開項目的迅速收緊機制,尤其是要形成有效的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和調節機制。另外,考慮到我國居民財富總量日趨增大、占全球資產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跨境投資的需求持續增大等因素,仍應采取審慎管理政策。

  已有經驗表明,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不僅要與經濟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相配合,與國內金融市場承受能力相適應,還要與金融監管能力和金融法治建設相匹配。只有在監管到位的情況下,金融開放才能夠起到促改革促發展的正向作用。

  未來我國金融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寬,這離不開監管的“護航”。管濤認為,開放不是一放了之。要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對跨境資本流動微觀監管和宏觀審慎的雙支柱監管框架,及時防范化解個體和系統性金融風險。改進國際收支流量和存量統計,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在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金融業開放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更復雜的金融風險,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與開放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進一步扎實筑牢金融安全網,為開放之路保駕護航。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構建與金融業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防火墻”,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能力,使監管能力與開放水平相適應。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