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領域改革

楊偉民:未來五年最主要的是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

時間:2022-10-31 14:05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10月22日,中共二十大在京閉幕。大會通過的報告在國內外引發了巨大反響,其中有許多新論斷、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報告也對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制定了大政方針、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大環境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被國內外人士普遍關注。過去30余年中國在許多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如何進一步向前推進?未來五年,中國這艘巨輪如何實現穩步向前?中國是否還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什么?對于平臺經濟,中國是否還會鼓勵和支持?這些問題均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對于上述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均作出重要論述,其中不乏新論斷。如何準確理解報告中的相關內容和提法,以厘清報告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對報告進行解讀時出現的分歧,就此《中國新聞周刊》近日專訪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

  未來五年,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

  中國新聞周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為何如此關鍵?你覺得在這一關鍵時期,中國應該注重哪些方面或避免出現哪些問題?

  楊偉民:二十大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同時,也明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這是對未來五年我國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一個基本定位。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其中前20年是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生活。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F在,我國發展的目標,已經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

  未來的五年,既要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探路,也要奠定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堅實基礎。要檢驗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形成的體制、國家治理體系、各項政策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還有哪些需要完善,從而為改革指明方向。同時,要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經濟基礎。比如,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均GDP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2021年我國人均GDP是12556美元,盡管已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距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未來五年,需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努力增加GDP及人均GDP水平。

  未來五年,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否則會帶來一系列經濟金融風險。2013年~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但受疫情沖擊,2020年~2021年兩年平均增長5.1%,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今年是疫情沖擊的第三年,前三個季度增長3%,低于5.5%的預期目標。所以,未來五年,要努力爭取使我國經濟增長重回疫情前的水平,確保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你看來,應該如何理解這些論斷?這是否意味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路線被修正?

  楊偉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中心任務和首要任務的提出,是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的黨的基本路線在新時代的新表述、新論斷、新要求,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等戰略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中心任務和首要任務的提出,是再次向全黨、全國、全世界宣告,在今后3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仍要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因此是一脈相承的。

  同時,中心任務和首要任務的提出,又是與時俱進的,是適應新時代、新目標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不能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既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要實現共同富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等等。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本質上就不是單一目標的。但就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目標而言,也要抓主要矛盾,抓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以,建設現代化國家是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國家多重目標中的首要任務、第一位的目標。

  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中國新聞周刊:在談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時,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一旗幟鮮明的表述應該說回應了部分人士的一些擔憂,讓大家吃了定心丸。在你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具體應該是怎樣的?什么樣的對外開放才是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楊偉民: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徑。如何構建新格局,最主要的就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二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二十大報告重申,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些,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我國經濟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只會越開越大。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外開放也要向縱深開拓,拓展開放的領域和范圍。既要擴大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等領域型開放,更要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既要吸引國外的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也要加快“走出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既要通過開放促進國內的改革發展,也要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提到,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你看來,怎樣才能實現“質”的提升?“有效”二字又如何理解?此外,量的增長如何才是“合理”的?

  楊偉民: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質量與數量的統一,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不是高質量發展;同樣,只有質量、沒有數量,也不是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涵義豐富的戰略性要求。從宏觀上看,就是要保持增長、就業、價格、國際收支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的均衡;從產業看,就是要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生產方式平臺化、網絡化、智能化,產品的高端化、數字化、低碳化;從空間看,就是要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各地區和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從要素投入看,就是要實現資本、勞動、土地、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效率要高,人才、科技、數據、環境、碳等新生產要素的效率也要高;從分配看,就是要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各市場主體以及居民、企業、政府之間的分配公平合理。所以,高質量發展的質的有效提升,要從多維度衡量。

  高質量發展的量的合理增長,就經濟增長來看,主要是增長速度要保持在合理區間,符合潛在增長率,符合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十四五”時期,我國潛在增長率應該在5.5%左右,保持這樣一個增長,就是合理的增長,是我國常態化的增長。受疫情影響,我國前兩年增長5.1%,今年前三個季度增長3%,三年平均增長可能不會超過5%,這低于我國的潛在增長率、不符合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是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所以,要盡快扭轉。

  不應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數年來,中央一直在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有人將之理解為與虛擬經濟、數字經濟相對的概念,對此你如何看?你如何看待這幾者的關系?

  楊偉民:中國式現代化,就經濟發展而言,就是要把發展的立足點和重點放到實體經濟上。這是黨中央一直強調的戰略思想。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概念,主要是指那種脫離實體經濟的資產炒作,包括房地產炒作等等。虛擬經濟不創造價值,只“創造”泡沫。數字經濟是未來主要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不是虛擬經濟,不應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

  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設專章闡述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部署。今年二、三季度,中央政治局在研判經濟形勢和部署工作重點時也強調,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等。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以,黨和國家的政策方向是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當作虛擬經濟看待不讓其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在二十大報告中,你最為關注的是哪些問題?在你看來,與以前相比,這次報告有哪些新特點或新提法?

  楊偉民: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鍵時刻召開的,因此,有很多新論斷、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需要我們下一步深入學習領會。這里,僅就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幾段新論述來看,都有重大意義。

  一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新論斷、新任務、新要求,有利于統一全黨全國的思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仍要聚精會神搞現代化建設,一心一意謀高質量發展。

  二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利于從供需兩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增強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三是,“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三個著力”,瞄準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有利于精準施策,集中力量盡快解決好這三個制約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最突出的短板問題。

  四是,“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利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去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其中的預期轉弱,主要是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的預期轉弱。二十大報告的這段話,再次給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以定心丸,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及其企業家改善預期,堅定信心,加快發展。

  五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完善分配制度,促進機會公平,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等等。分配問題是二十大報告著墨較多而且新表述較多的內容。這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任務所決定的。這些論述和戰略部署,為今后的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分配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的完善,有利于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