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領域改革

專家熱議二十大報告:推動東北 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時間:2022-10-24 14:13 來源:中國發展網

  2022年10月16日,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東北振興戰略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主題,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邀請部分專家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四大區域之一,自2003年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以來,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遇到新的困難之際,從2014年《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到2016年的《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再到2021年的《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振興東北的棋局正在得到破解。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衡量區域協調發展的三大目標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做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篇大文章,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糧則糧、宜山則山、宜水則水”的要求,支持各地區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有效縮小地區差距,推動形成相對平衡,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同時需要進一步調整中央與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權、事權,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區域發展支撐。

  我們相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通過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向著三大目標的實現將進一步邁出堅實步伐。

  東北地區也將乘此東風,與其他地區一樣,實現高質量發展,并在保障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方面發揮本區域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占斌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乃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非常鼓舞人心。萬丈高樓需要平地起,需要打好牢固基礎,那么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離不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樣的大的歷史進程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當前由于受疫情因素等方面的影響,我國經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推動東北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東北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力,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力爭為全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出東北應有的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認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和重要著力點,無論是對于促進國民經濟重心的平衡,抑制南北發展差距的擴大,還是提升國家戰略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新時代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必須在創新驅動和高水平開放上取得新突破,聚力創新開放再造東北新優勢。要守護好發展好“東北制造”這個“國之重器”,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賦能,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裝備攻關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以及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向國家制造業創新高地轉變。同時要大力提升東北地區對外開放合作水平,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對標國際規則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加快形成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高標準營商環境和低成本的“政策洼地”,增強對國內外優質要素資源的吸引力、以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積極對接RCEP國家和京津冀等國內發達城市群,主動承接適應東北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的產業轉移,努力打造新時代東北高水平開放高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處長、高級工程師、管理學博士杜慶昊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發展的核心是產業數字化,即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數字化,用數字化打造發展新動力。當前,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1億,人均上網時長超過6小時,兩個數據都基本見頂。在傳統互聯網消費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只有創新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才能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遼寧在實現全面振興、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應牢牢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用數字化助推經濟現代化。

  一是創新數字消費場景。在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下,消費互聯網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從鏈接信息變成了鏈接行為和活動。遼寧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能健身、智能騎行等新消費體驗,積極培育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消費業態,不斷創造新的消費機會。

  二是推動數字協同生產。遼寧是“共和國工業長子”,工業場景資源豐富。要以現有各類“企業云”為依托,加快形成遼寧工業互聯網平臺,有效連接客戶、生產廠家、零部件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研發設計單位等行業企業,降低資源匹配成本,盤活企業閑置資源,推動以企業為中心組織生產向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轉變,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

  三是加快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服務業領域寬、范圍廣,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穩定經濟增長方面具有“穩定器”的作用。遼寧要在促進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要積極為企業植入數字化元素,鼓勵企業率先創新突破,促進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數字化,以此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創意設計、生態旅游、智慧社區等新型服務業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業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強數字政府建設。要結合遼寧實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更好釋放數字化發展紅利。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改進政務服務模式、拓展政務服務功能,打破信息壁壘,推動更多民生事項“一網通辦”、更多涉企事項“一站式”辦理和“不見面”審批,用政府數字化推動營商環境便利化。

  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吉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邴正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東北處于中美戰略沖突的前端。在中美關系緊張、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化、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勢下,東北振興發展戰略思考應該做適時調整,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調整東北振興發展戰略。“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對東北地區作出的重大戰略定位,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議東北振興發展戰略的新定位應調整為:緊緊抓住安全與發展兩個戰略支點,一方面全力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及時把控俄烏沖突造成的戰略危機影響,維護東北亞和平發展格局,在維護國家安全過程中,實現東北振興發展。另一方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從傳統工業化、現代工業化向新興工業化的產業轉移,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醫藥工程等新興產業領域有所突破和壯大,通過經濟發展實現穩邊固邊強邊的戰略目的。

  遼寧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成鑫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東北地區承擔著維護“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責任,東北振興戰略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遼寧科技創新必須增強“時不我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振興中展現出更大擔當和作為。

  一是瞄準中國式現代化,緊盯高質量發展,增強“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讓科技創新在遼寧振興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二是打造遼寧振興的科技支撐力量,高標準建設遼寧實驗室,高水平建設渾南科技城、英歌石科學城,高能級建設其他創新平臺,堅持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創新生態三位一體,為出人才、出成果提供基礎性支撐。

  三是主動服務和融入新型舉國體制,爭取實現遼寧在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方面的零的突破,全力支持在遼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科技領軍企業納入國家戰略力量,支持更多遼寧企事業單位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研任務,答好國家所需、遼寧所能這張答卷。

  四是堅持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壯大實體經濟有機結合,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要編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穩定和提升基礎人才隊伍,提高原始創新的策源能力;要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引導技術創新,提高成果轉化的源頭供給;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聯盟的內涵發展和機制建設;要搭建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首臺首套使用、供需撮合對接等環節,提升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

  五是按照建設科技人才高地的定位,加快營造具有競爭優勢的人才開放環境。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單獨配置創新資源,給予當主角、挑大梁的機會;大力培養研究拔尖創新人才,設置遼寧優青杰青計劃,實施好興遼英才計劃;落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格外重視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大力實施招才引智、帶土移植,把更多人才集聚到遼寧振興的各項事業中。

  六是立足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立健全“卡脖子”清單生成機制,把“高精尖缺”技術需求凝練出來。改革完善科研項目組織方式,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有效辦法。優化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落實好里程碑式考核。

  遼寧省委財經辦(改革辦)一級巡視員李方喜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這些重要論斷,為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東北振興戰略實施近二十年來,雖然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其中最突出的是體制機制沒有與市場完全對接,缺少內在活力。因此,東北地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著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抓緊補齊市場化改革短板。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深化國企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堅持以制度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打造生態、厚植土壤。同時,要更加自覺地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認真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相信東北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在黨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夠增強志氣、骨氣、底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依靠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勁頭,加快實現振興新突破。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智庫專家孟繼民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政治使命,也是展現東北擔當和作為的重大任務。東北三省一區2021年生產糧食1.83億噸,占全國總產量6.83億噸的26.8%,是國家商品糧的主要輸出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定器。

  東北多種糧、種好糧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糧食安全保障,需要多策并舉。一要保持現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保護好黑土地,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二要調動和保護好農民和種糧區的積極性,國家增加糧食生產投入,讓農民能夠增加收入使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經濟發展使政府抓糧有積極性。三要搞好糧食儲備調節,確保北糧南運通道暢通和銷區糧食平衡,保障居民膳食營養。四要加快糧食加工轉化,把糧食安全轉化為食品保障,不斷滿足人們對生態食品、綠色食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五要樹立大食品觀,注重發展生鮮食品和加工食品,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傊?,在東北振興發展中,率先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東北力量。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智庫專家李洪彪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為新時代東北振興的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遵循原則。

  東北要全面振興首先是人才的振興。在150萬國土面積上,東北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260所高校,其中,遼寧省有116所,吉林省有64所,黑龍江省有80所。東北地區人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資配比在全國靠前,這些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為新時代東北振興培育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東北地區要深耕這塊人才沃土,以求賢若渴的眼界、胸懷和良策,培養堪當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重任的時代才俊,全力打造國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涉及國家戰略的“五大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為東北振興發展需要的機械與裝備制造、種植業與畜牧業、新能源及新材料等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建立精準、務實的人才激勵競爭機制,吸引更多的高端化、復合型優秀人才為新時代東北振興服務。制定階梯式人才引進計劃,為人才在東北地區交流、落戶、定居、工作提供優惠政策支持。組織“明星”科技團隊參與東北重點科研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示范和“虹吸”效應。千方百計創造拴心留人條件,讓各類人才在東北地區安心就業創業、充分施展聰明才智。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