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江小涓:現代化治理與治理現代化

時間:2022-09-19 14:41 來源:比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已經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治理理論的發展訴求和治理實踐要解決的問題相比之前都有明顯變化,現在面對的是現代化國家的治理問題,即現代化治理。同時,治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對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本身也提出了新要求,治理理念、治理目標和治理方式都要與之相適應,即治理現代化。在同學們出發去基層實踐之前,我就這些方面談四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01 認真學習理論:掌握治理現代化所需的復雜知識體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會主題。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國家治理進入現代化階段的前瞻認識和明確要求?!读暯秸勚螄碚返谌碇杏邢嚓P的重要文獻,希望大家認真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

  國內外看,“公共治理”是最近二十年迅速形成的學術熱點,與以往的“公共管理”相比,“治理”不僅僅是概念的更替或詞語的變化,還意味著傳統的以政府為主“管理”的公共事務可以成為多方共同“治理”的公共事務。這種轉變源于理念的轉變,源于治理實踐的進展以及學術界提供的新分析框架。至少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民教育水平提高和技術進步,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都在不斷成長,參與社會事務的意愿和能力增強,政府不必對社會責任的所有方面事必躬親;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政府信息公開和數據開放更加普遍,大數據技術更是能夠匯聚多種信源,各方面參與社會事務所需要的信息獲取和表達意見渠道更便捷及時;三是國內外治理實踐表明,隨著治理理念、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的豐富更新,許多公共事務的處理不必采取要么政府管理,要么市場或公民自行決策這種兩極分類法。

  已有大量“共同治理”的實踐、實驗和試點被證明是有效的。村民公約、社區公約、市民守則、平臺規則等都已證明,只要參與各方都“同意”并出自利己、利他的雙重意愿能相互有效激勵和監督,就可以共同治理社會問題。例如環境治理問題,政府制定法律法規,企業承諾排放符合環保要求,周邊居民的教育水平和科學素質使他們對排放超標廢氣廢水帶來的損害很清楚,并對這種行為“盯住不放”,而且互聯網提供了許多將污染源公之于眾的渠道,還有許多社會組織能夠提供監測手段、上門勸阻、上網曝光甚至提起公益訴訟。再如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往要靠政府承擔主責,現在大型平臺上大量生產者、消費者聚集并進行海量交易,而且平臺有技術手段可以獲得交易行為的具體數據,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評價體系維護自身權益。因此平臺有必要也有能力構建起局部共治體系,以平臺守則作為制度設計,以技術手段做出可信承諾,以評價體系作為信息公開和相互監督的渠道,以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基本遵循,由此成為塑造和維護消費者權益局部共治體系的重要一方。換個角度來說,數字時代平臺交易高頻海量,以政府為主的傳統監管方式幾乎無法應對,需要多方共治模式。

  總之,“治理”相對于“管理”來說,參與主體更多,要平衡的關系更多,要關注的實證問題更多,背后的知識體系跨界且復雜,需要認真學習再學習。例如,各位如果看看“公共選擇理論”和“博弈理論”,會對政府行為特點有更豐富的理解,也會對不同身份的治理參與者的行為有客觀而不是極端的看法;如果熟悉“路徑依賴”“增量改革”“存量改革”這些觀點,就會在面臨多種工作路徑選擇時多一個有用的思考角度;如果明白“公共品”“機會成本”這些概念,就會在增加某項公共服務項目時更穩妥慎重;如果知曉“技術秩序”“網絡效應”這些數字時代的秩序形態,就會從多個角度理解平臺監管問題。多數同學是理工類學院的,因此在社會實踐之前多看些理論文獻,會增加一些認識和底氣,多一些看問題的角度。

  02 立足國情與學習借鑒:理解中國現代化治理的共性與特色

  中國已經開始現代化新征程,“現代化”是一個共性色彩濃重的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又是一個特色鮮明的表達。這是我國國家治理要處理好的一個關鍵問題。

  從一定程度上講,共性主要體現在治理問題上。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進入現代化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增強和更加多元。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國家事務的愿望也日益增強。現代化進程有其規律,我們會碰到先行國家曾經碰到的許多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些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共性挑戰,一個個局部治理困境就有可能轉化為全面的治理困境甚至治理危機?,F在,我們面對的老齡社會治理問題、社會公平治理問題(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科技倫理治理問題(基因技術應用、個人隱私保護)、金融穩定治理問題(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等,都是高收入國家面臨的治理難題?,F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相似的經濟社會問題,我們無法置身其外或者輕易繞過、邁過。

  而特色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我們的治理目標、治理載體、治理工具等方面。從中國國家治理的根本特點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制度等是基本原則和要求。這些原則和要求,經過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檢驗,也有許多專家學者嘗試做學理化梳理。例如,有學者就從中國的治理經驗中提取了若干重要學術概念,如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的能力對長期發展很重要(可信承諾),在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缺失時,它可以被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產權保護承諾,并且在相關法律制度出臺和完善之前,切實起到鼓勵民間長期投資的作用?,F在,要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更有效、更匹配的治理能力,這必然又是重大的學術理論課題。

  中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發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立足國情并隨形勢變化不斷改革創新和開放借鑒。改革開放初期,正是因為我們理解了激勵約束、分權確權、價格信號和有效監管等都是激發發展動力的基礎性制度元素,才會推動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與此同時,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目標,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因為立足國情和理解共性,才會有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農村改革,才會有從承包制開始的城市改革,才會有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定,才會有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穩定這個一以貫之的堅定方針。一種治理體制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看治理實效,我國保持四十多年高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巨大成就,充分彰顯了在持續動態調整中國家治理的高水平。就連一些國外著名學者都認為,中國經驗顯示了更多關注制度的職能而非制度的形式的必要性,“條條大路通羅馬,超越制度照搬”。今后,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面臨多種挑戰。我國公共治理學界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繼續研究現代化建設階段國情變化對國家治理提出的新要求,繼續介紹和借鑒國外現代化階段的治理經驗。

  我所講的這些看上去很抽象復雜,不過同學們就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各位要面對發展目標更多元的挑戰,數量與質量、效率與公平、發展與環境等,都是等量齊觀又相互制衡的目標,良好的治理設計能夠尋求共識,能夠平衡各方又適當突出關鍵問題;同學們要面對社會訴求更多元的挑戰,不同群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訴求都會加強又各不相同,離散度增加,要尋求共識,要平衡各方又要能適度多關注弱勢和弱聲群體。上述每個方面的問題都是錯綜復雜的,權衡和選擇將成為現代化治理的新常態,因此需要一個能容納多種復雜關系的知識體系,包括能夠理解特色和理解共性的雙重知識體系。同學們如果有志于從事國家治理相關領域的工作,就要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

  03 基本面和輕重緩急:觀察和思考具體治理問題的重點

  短期基層實踐最重要的,是努力理解問題的基本面和學習如何把握好復雜問題的輕重緩急。

  根據同學們的實習層級和崗位特點,大家可能會碰到下面一些容易困惑或值得思考的實際問題。例如在發展規劃崗位實習,做規劃時如何將有限的公共資源配置到看上去都很重要的領域?例如財政增加基層服務經費時,面對很多服務需求,應該將經費優先用于哪些方面?在招商引資崗位實習,如何確定適宜本地的引資項目,既符合當地特點又有市場競爭力?在綜合管理崗位實習,如何在可以增加公民權益時尋求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可能空間,或者在公民權益減損難以避免時尋求各方能夠妥協和接受的“最不壞”方案?在執法崗位實習,如何在處理對錯顯然的事件時盡量讓當下損失最小化和規則執行可持續?這些時候,理論可以提供重要參考,但理解問題的基本面和知曉事態的輕重緩急同樣重要,最終要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判斷力。

  在實習中,希望同學們能認真體會“嚴格要求自己”和“努力做好事情”的差別??梢越栌?ldquo;善政”和“善治”這兩個概念來表達。善政是有一個“好”政府,親民為民,親力親為,公正守信,廉潔自律。而善治則是能夠促成高效的全社會共同治理機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必須有善政,但善政是善治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無論高層決策還是基層辦事,都需要有好的政府,同時有好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這個要求在今后會越來越重要。同學們要深入實踐、廣泛聽取意見,特別是要多崗位鍛煉,才能體會到不同地位主體的立場和利益。碰到復雜問題,要先知曉各主要相關方的觀點再做判斷,特別是行政相對人和利益受損方的觀點。

  再強調一點,希望同學們在理解治理問題復雜性的基礎上,能保持足夠的執著和耐心,不要因為分歧多而放棄公共立場,無原則地妥協,隨大流選擇簡單易行的路徑,至少不能放棄思考。治理領域的年輕一代從業者,要培養自己在不同觀點廣泛表達的基礎上尋求治理方案的能力,也希望同學們在均衡的基礎上多一點人文情懷,努力感知弱勢群體、弱聲群體的體驗和訴求,帶著更多邊緣化的成員共同前進。

  04 培養公共情懷:公共治理從業者的特殊要求

  公共治理是一門科學,需要理論與實踐積累。同時,公共治理也是一種承諾和責任,需要從業者具有公共情懷。我先舉一個例子:日本處理“鉆石公主號”郵輪和我國處理“歌詩達賽琳娜號”情況的對比。2020年2月5日,從日本橫濱出港的“鉆石公主號”郵輪上發現了1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郵輪在海上漂泊將近一個月無處停泊,3月1日才在橫濱港全員下船,最終船上3 711名乘客和船員中累計感染人數高達712名,其中有13名患者不幸去世。2020年1月24日(農歷除夕),天津市接到從天津出港的“歌詩達賽琳娜號”郵輪有發熱者的告急信息,立刻進入備戰狀態。1月25日也就是農歷大年初一凌晨1時,載有4 806人的郵輪遠端停泊,衛生防疫人員立即登船排查,確認了17位發熱者,并由直升機將樣本送去檢測,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接到信息后24小時內,下船乘客和后續航班乘客共8 000多人全部疏散和安置完畢,其間的決策難題和沖突解決難度可想而知。

  這就是公共事務領導者的擔當和情懷。許多緊急狀態下,情況并不完全清楚,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如果說知識是力量,那么情懷就是方向。危機出現時,責任與擔當的核心是一個舍字,能夠舍,才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來定,出了問題我擔著。同學們剛剛走入社會,不會面對如此重任,因此我們的擔當要體現在塑造自己綜合能力的責任心上,踏實學習,努力實踐,認真積累知識和經驗,培養應對種種挑戰和突發事件的能力,盡早成為一名優秀的公職人員,以后面對緊急復雜的問題時能夠沖得上、頂得住。

  最后,希望同學們要對自己有信心,與現代化治理相關的許多問題是新的,例如,現階段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構成,數字時代的治理問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轉之間的關系處理等。同學們有專業知識,有學習本領,有分析能力,在虛心觀察和學習的同時,面對崗位需求要認真準備,積極發表意見,以自己的知識真誠交流和奉獻。相信基層的同事們也非常期待你們的到來和貢獻。實習是難得的機會,在這個海量信息源源產出的時代,希望同學們要有定力,不要被太多信息帶入一種匆忙恍惚的狀態,而是要安下心來,胸懷大局,腳踏實地,一件件做事,一步步長進。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