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趙艾:應對百年大變局 “一帶一路“開新局

時間:2022-09-07 10:32

  九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熱情參與,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包容性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面對百年變局、全球疫情、極端氣候特別是烏克蘭局勢,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等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共建“一帶一路”遇到了可以說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考驗。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一、共建“一帶一路”面對新的時代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人類提出了必須嚴肅對待的挑戰。

  對待挑戰須認清時代主題。我們分析國際經濟政治大勢,制定改革開放大政方針乃至處理國際經濟政治關系的總體決策依據,就是對世界時代主題的基本判斷。多年來,我們一向認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時代主題。這也是九年前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時的一個基本判斷。“和平”是對國際政治關系特別是地緣政治平衡的基本判斷,“發展”是對國際經濟關系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判斷。

  當今世界時代主題有無變化,如果發生變化,新的時代主題應該是什么。這個問題既影響對當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基本判斷,也直接影響到對共建“一帶一路”未來走勢的思考與認識。從全球視野觀察和分析,一系列問題表明,和平與發展,這個多年的時代主題已悄悄發生了變化。地緣政治沖突特別是大國博弈加速演進,新冷戰抬頭,選邊站結盟;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特別是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沖擊;極端氣候特別是自然災害多地頻發;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全球性暴漲,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加劇及對外傳導,可能岀現的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等,尖銳地擺在世界各國,也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面前。

  現在的時代主題或許可表述為“沖突與脫鉤”。政治上雖然尚未爆發世界大戰,但烏克蘭局勢對現有世界經濟政治體系的沖擊及其連鎖反應,全球整體和平局面已經改變。經濟上特別是單邊主義,保守主義,制裁、遏制、脫鉤已越來越明顯,經濟多極化、全球化出現了危機。經濟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比過去幾年的任何時候都嚴峻地擺在共建“一帶一路”面前。如果時代主題已經或正在由“和平與發展”演化為“沖突與脫鉤”,共建“一帶一路”如何應變,在挑戰與考驗中化危為機,于變局、亂局中開新局、勝局,需要深度思考并進行新的戰略考量。

  二、面對挑戰和考驗打造“信任之路”

  “一帶一路”應該也必須是“信任之路”。我們常說,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又提出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還提岀“減貧之路”“數字之路”“廉潔之路”等等。都非常具有針對性,都對。進一步分析,所有這些“路”都不能缺少信任,都必須是“信任之路”。離了信任,任何“路”都難建、難行。特別是面對時代主題之變,應對各種沖擊、挑戰和考驗,維護“共商、共建、共享”的穩定性,保持“五通”持續暢通,增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凝聚力,“信任”就更為重要。當今世界,信任是比黃金還要貴重的稀缺資源和奢侈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信任是“國際關系中最好的黏合劑”,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構建起命運與共的全球伙伴關系。

  打造“信任之路”,要有“破”有“立”,破立結合。“破”是破解信任赤字。信任赤字是目前全球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2019年3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提出要“堅持互商互諒,破解信任赤字”。同年的11月14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巴西利亞會晤公開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令人擔憂的是,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愈演愈烈,治理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有增無減,世界經濟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上升。在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再次強調,人類社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再次提到信任赤字問題。從哲學角度看,國際間由于意識形態差異、社會制度不同和利益矛盾糾葛等,不信任是絕對的,信任是相對的。但要和平、要發展,信任又必須是絕對的。和平與發展的大廈不可能建立在不信任的“信任赤字”地基上。破解、消除信任赤字,關鍵在于尊重,尊重關切、管控分歧、凝聚共識、求同存異。信任的基礎是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減少猜疑,贏得信任。那種唯我獨尊、贏者通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做法,只會破壞信任。共建“一帶一路”就是秉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政,不以強凌弱,不搞強加于人。

  “立”是立規矩、建機制。就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建立并堅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準則。敬畏規則、恪守規則,以誠相待,信守承諾。多年來,我們積極踐行在國際社會上作出的每項承諾,認真兌現與國際組織和他國締結的各種合約條款,對非洲的援助、對聯合國的承諾、對欠發達地區的幫助、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支援等。在國際上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如果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必然不會贏得信任。有的國家頻頻發生撕毀合約等破壞信任的事情,不但降低自己的可信度,破壞各個國家之間的信任基礎,而且加劇全球“信任赤字”。中國尊重聯合國的崇高地位,嚴格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宗旨辦事,遵守國際法和國際規則,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國際規則上主持公道,反對無端的欺凌和壓榨,盡力保護小國、弱國的權利和利益,堅決維護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贏得了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世界多數國家的尊敬和信任。

  打造“信任之路”,重在包容。包容需要溝通交流、加強對話并形成機制。交流是理解的基礎,溝通是共識的橋梁,增進信任必須加強彼此溝通理解。以交流、交往破解對抗、以交心、理解增進互信。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將近150個。每個國家不同的特點孕育出不同的歷史、文化、風俗和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如何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關鍵在于相互包容、和而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互信的基石。因此,新形勢下,面對挑戰和考驗,要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多渠道對話交往機制和平臺,加強溝通、交流、協商,減少分歧,消除誤會,增進互信,建設更緊密的伙伴關系。

  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在深化務實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21年11月初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11月19日召開的第三次推進“一帶一路”工作座談會精神,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統籌考慮構建新發展格局、高水平開放與共建“一帶一路”,重點是深化務實合作。

  (一)深化務實合作,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貫穿到“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深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開辟國際合作新空間。

  (二)深化務實合作,必須融入高水平開放全局。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實行了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對接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形成了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新格局,推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系。“一帶一路”務實合作要有利于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三)深化務實合作,必須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也是深化“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根本推動力。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使務實合作更有可持續性。

  (四)深化務實合作,必須加強安全保障,扎牢風險防控網絡。要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要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抗疫國際合作,繼續向共建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總之,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在深化務實合作中,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國內和國際、統籌合作和斗爭、統籌存量和增量、統籌整體和重點,積極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的“一帶一路”。

  (根據作者2022年9月3日在第四屆京師“一帶一路”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整理)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