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 2014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王小魯:對當前勞動力市場和城鎮化政策的看法

時間:2021-07-24 01:02

      最近幾年,很多地方出現勞動力短缺,企業找人不好找,工資水平也上來了,有一個說法是中國進入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的特征是什么?農村剩余勞動力吸收得差不多了,未來勞動力繼續向城鎮轉移會伴隨著城市工資水平的上漲。是不是這么個情況?第二個特征是符合的,工資水平近年來在迅速上升。但根據中國最新的統計,城鎮化率也就是53%,農村還有6億多人。是不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轉移完了?
      如果我們到農村去看看,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地方有相當多的40-50歲的人留在農村,其中很多人用大量的閑暇時間打麻將、曬太陽。因為一人一兩畝土地,而且很多地方農業已經機械化作業了,種地沒什么可種的了。干別的呢?有些人在當地打打小工,但是不能充分就業,比如一個星期只能干兩三天,其他時間在家曬太陽。這種現象據我所知相當普遍。什么原因?基本上是農村的青壯年外出打工,20歲的時候出來了,干到40歲,最多到50歲,就覺得很難在城市再呆下去了,第一沒房子,第二家里人來不了,第三生病養老所有這些東西都沒有保障。在城市里沒有立足之地。即便20年都在城市打工,仍然在城市沒有立足之地,怎么辦?回家。
      所以,這導致劉易斯拐點提前到來,這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少部分農民工做得比較好的,做個小買賣賺了錢可以買房子,這些人留在城里了,但很多人選擇回去?,F在并不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轉移吸收完了,而是大量的40歲、50歲的人在農村不充分就業。這些人在城里打工10幾年、20幾年,有了豐富的經驗,但回去以后閑在那里,完全是人力資本的浪費。
      這種情況是什么造成的?是因為我們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障礙,這些制度障礙沒解決,就沒有辦法讓這些人正常地轉變為城市市民,沒有辦法在城市里安家落戶。我覺得這是一個當前突出的問題。跟著這個問題來的,就是剛才會上有人講的,農村有幾千萬的老人身邊沒人照顧,有幾千萬的孩子,長期缺失父母關愛,因為年輕人外出了。
      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的關愛,導致很多的問題,包括心理上的問題。這些孩子長大了,恐怕也會在心理上遺留下一系列的問題。這種情況正常不正常?凡是發達國家都走過城市化道路,這些走過城市化道路的國家都沒有把人分成天生的兩部分,一部分有權利,一部分沒有權利,一部分有資格作為正式城市居民,另一部分沒有這個資格,哪個國家是這么做的?我們國家改革改了30多年了,開始時不能一下子解決,是有原因的。但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解決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覺得這是我們政策的重大的缺失,這是現在改革要解決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現在我們說國內消費比重過低,內需不足。過去靠出口帶動經濟,現在出口已經帶不動了。靠投資,投資已經過多了;靠消費,消費又起不來。但是如果我們看看這一億多、兩億農民工,他們敢消費嗎?生病了要靠自己,養老要靠自己,失業了也要靠自己。根據統計局的調查,他們大部分沒有被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有些人說是上了“新農合”,所以我們有些部門的人講,我國醫療保障已經覆蓋了13億人,實現城鄉全覆蓋了。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城鎮醫療保障只覆蓋了4億多人,還有2億多人沒有覆蓋。農村新農合據說覆蓋了8億多人,而實際上農村根本沒有8億人,常住人口只有6億多人。農村新農合為什么多出來兩億?因為有些地方政府要靠名額來拿中央的補貼。
      實際上這些在城里打工的農民工即便上了新農合,能不能享受到這個保障?第一,他不可能一有病就跑回農村去看病。第二在城里看了病,在很多地區是不能拿回農村報銷的,因此實際上很多人享受不到這個權利,說明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其他還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還有大量的農民工沒有被覆蓋。
      怎么讓中國的城市化走上一條健康的道路,讓那些長期在城市工作,已經成為城市常住人口的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有的應有的權利和待遇?我覺得這個問題是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
      有人說解決這個問題花錢太多,一個人花10萬,2億農民工乘上10萬就是20萬億,那就不得了,GDP才50多萬億,光農民工這個錢花20萬億。這是一種嚇唬人的說法,夸大了事實。
      第一,就算是20萬億,它不是1年支出的,是這些人在城里未來10年、20年呆下去要花這么多錢,除上20,1年就只有1萬億了。
      第二,有些錢實際上已經花了,比如說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建設上的錢。修路、修橋這些基礎設施,常住人口增加了,人口多了,交通問題解決不了,你就得花這個錢。這些錢已經花出去了,不應重復計算。沒有花的錢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錢,所以這樣看,1萬億也用不了。
      第三,社會保障繳費目前是由企業負擔而不是政府負擔的,即便將來需要政府負擔一些,也只是一部分。
      第四,并不是說要在1年之內把這兩億人的問題都解決。確實也做不到,要一步一步來。比如說,有些地方打工夠3年或夠5年可以轉成城市戶口,或是一步一步的給你城市居民的待遇,這中間有一個過程。
      把這幾個因素扣除之后,一年最多花幾千億,就能一步一步的解決這些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戶的問題。幾千億有沒有?全國財政一年拿得出拿不出幾千億來?
      前幾年,一說經濟不景氣,一投就是4萬億,沒有人說拿不出這個錢來。地方政府搞融資平臺一搞就是10幾萬億,也沒有人說沒處找這個錢。現在說要增加幾千億來解決農民工安家落戶的問題,你說沒錢,道理上講不通。賣地一年三、四萬億,土地是農村集體所有,結果土地出讓收入不讓農村集體拿,而是全部由政府拿,這本身就違反憲法。
      很多地方,農民工即便上了社會保障,企業給他交了社會保險,因為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流動性高,離開了,這筆錢又帶不走,就沉淀在當地,變成了當地政府的收入。據說深圳市政府光這個錢就至少有幾百億的積存。
      現在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農民工來打工是白來的,農民工創造的收益是天上掉下來的。但是要解決他們的福利待遇、社會保障、安家落戶的問題,要拿出錢來,就一百個不愿意。實際上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愿意不愿意的問題。有了錢寧可去蓋政府的豪華大樓,寧可去搞三公消費。前幾年有人算三公消費,一年1.2萬億或者9000億,雖然有人否認,但沒有人拿出更準確的數字來?,F在反腐敗就算減少一半恐怕也還有幾千億。拿出兩三千億來解決農民工問題,解決不了嗎?我覺得現在是系統地、全面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關于城鎮戶籍問題,現在的說法是到2020年,把城市戶籍人口的比例從36%提高到45%,但是常住人口的比例將要從現在的53%提高到60%,意味著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兩個百分點。這是明顯的進步,但這個改革力度是不是有點小了?可以說比過去是一個進步,但在我看來力度還是不夠的。
      關鍵是各級政府仍然缺乏動力,關鍵是沒有把政府目前的激勵機制轉換過來?,F在地方政府關心的仍然是短期GDP增長,仍然是擴大投資。雖然GDP不再是唯一的政績考核指標,但是我在一些地方看到,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績考核指標里,有若干指標都和GDP是連在一起的。投資和GDP是連在一起的,城市化率是和GDP連在一起的,短期的就業形勢也是和GDP連在一起的。因此地方政府的熱點仍然在GDP上,在投資上,而不是在公共服務上。這種狀況如果不能轉變的話,政府職能轉變我認為仍然是一句空話。
      我覺得現在要轉變,政府應該把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GDP、投資這些發展指標放在第一位。這涉及到政府一整套的激勵機制需要轉變。第二點,政府真的實行這樣的轉變,是不是中國發展就失去動力了?我覺得恰恰相反,現在的問題是中國靠傳統的投資拉動,靠政府推進的方式來發展經濟,這個路基本上走到頭了。
      這幾年經濟增長率一直在下降。為什么?因為過去靠出口拉動,現在出口放慢了;過去靠投資拉動,投資已經太多了,行行業業都產能過剩,投資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再去擴大投資無非是制造泡沫,無非是制造新的過剩產能?,F在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候,靠政府大量投資,靠投資的高速增長,已經拉不動經濟了。只有非常短期的作用,隨后就是產能過剩、通脹和泡沫,增長無力。
      剩下的一條路只有靠使居民消費恢復到一個正常狀態。目前中國的居民消費只占GDP的35%,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低,而且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居民消費所占比重一直是處于下降的趨勢。現在全社會總的消費,加上政府消費在內,也占不到50%,而儲蓄超過了GDP的一半。這么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才是不斷出現產能過剩、經濟增長乏力、需求拉不動經濟的真正原因。
      要改變這個局面,實際上需要結構的重大調整,通過收入分配的改善,通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來促進居民消費的正常增長,才能使得內需能夠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
      中國現在所處的情況,實際上和美國30年代大蕭條前的情況差不多。為什么會出現30年代的大蕭條?因為生產過剩,東西賣不出去。為什么東西賣不出去?因為老百姓消費太少,而生產太多。我們現在恰恰處在這樣一個狀況。
      整個西方的市場經濟國家,在20世紀和19世紀相比,特別是在大蕭條之后,已經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20世紀的市場經濟是有制度建設作保障的市場經濟,不是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美國在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做出了重大的改變,建立一套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了收入轉移支付制度,累進所得稅、遺產稅等都建立起來了。有了這樣一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制度,才使得20世紀西方的市場經濟能夠繼續發展。
      中國確實要搞市場經濟,這一點兒錯都沒有,但是這個市場經濟不應該是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沒有合理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市場經濟。我們部分建立了這些制度,但還不健全。把這套制度建立健全起來,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這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這種市場經濟和傳統的、19世紀的原始資本主義區別在哪?區別在于,它承認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合法的權利和地位,給每個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它不允許收入差距無限擴大。
      在農民工問題上,恰恰就需要建立這樣一套機制,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讓這些人能夠實實在在變成城市市民,踏踏實實在城里居住下來。這樣的社會才公平,中國未來的發展才會仍然有動力,中國的經濟增長才會有足夠的內需拉動。而且農村還會有相當數量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向城市提供,推動經濟繼續增長。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