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趙艾: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

時間:2022-08-03 14:59

  編者按:日前,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接受了財聯社有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的專訪,以下為訪談全文。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當下,中國經濟正在加快綠色轉型。在這一背景下,財聯社推出《碳訪錄》欄目,對話官員、企業家、學者等多個領域人士,為中國“雙碳”之路建言獻策。

  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實現碳中和目標,如何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圍繞著這些問題,財聯社采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司長趙艾。

  在趙艾看來,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挑戰:高碳的能源結構、高碳的產業結構、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不足、中高速的發展階段對能源需求大。其中,中國在未來碳中和路徑中面臨最大的宏觀挑戰是其經濟增長仍將保持較高的速度,但能源需求難以很快見頂。而應對這些挑戰,關鍵還是在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

  此外,趙艾還指出,各個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產業布局也有區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各地區肯定有先有后,要推進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達峰。“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省市和西南部分地區有望率先實現碳達峰。”趙艾說。

  “碳中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濟增長仍將保持較高速度,但能源需求難以很快見頂”

  財聯社:如何看待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的挑戰?

  趙艾: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處在增長階段。中國從碳達峰目標到碳中和目標之間只有大約30年的時間,可以說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我們首先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高碳的能源結構。從能源供給側看,碳中和目標要求能源供給結構以低碳能源為主。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消費占比高達56%,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電力結構中燃煤發電占比也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低碳能源,顯著優化電源結構,大幅提高電氣化水平,實現能源結構重塑目標。

  我們還有著高碳的產業結構。當前我國能源消費量接近全球的1/4,但GDP只占全球的16%,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22倍、德國的30倍、日本的27倍,我國整體能源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單位GDP能耗不僅與各領域節能技術水平相關,還與三次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相關,且后者對未來降低單位GDP能耗的作用將越發凸顯。當前我國第二產業比重仍接近40%,工業能耗占比高達66%,其中高耗能工業占比超過74%。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亟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節能技術,深度挖掘工業、建筑、交通等部門節能潛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

  第三挑戰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不足。目前我國能源科技水平與世界科技強國之間以與能源加速轉型要求相比,還有較大上升空間,比如:前沿性、原創性研發成果不足;部分核心技術、裝備、零部件、材料等仍受制于人;部分創新活動與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脫節;企業創新創新能力較弱,創新動力不足,研發投入占比普遍較低;鼓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亟待進一步提升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加快能源技術研發、產業化、示范和推廣。

  從發展階段看,我國經濟增速仍將遠高于發達國家,能源需求尚未達峰。中國在未來碳中和路徑中面臨最大的宏觀挑戰是其經濟增長仍將保持較高的速度,但能源需求難以很快見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發達國家目前平均經濟增速約為1%-2%,而中國的5%以上經濟增速還將維持較長時間,經濟增長也將帶來能源需求總量上漲。另外,中國人均能源消費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9年中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約為OECD國家的一半,人均用電量是OECD國家的60%。此外,中國的人均居民用電量僅為OECD國家的29%,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居民用電需求仍將迎來大幅增長。

  “關鍵還是在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

  財聯社: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如何應對剛提到的四方面的挑戰?

  趙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場硬仗,還面臨著極為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如何規避風險、應對挑戰,關鍵還是在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我覺得,體制機制改革要推動落實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強化高效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聯動機制,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筑、交通等行業和領域實施方案,完善價格、財稅、金融、土地、政府采購、標準等保障措施,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工作格局。

  還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根據國家電網統計,我國碳排放主要是集中在三大領域:電力(41%)、建筑和工業(31%)、交通(28%)。電氣化是碳中和的核心,而電力的綠色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基礎。因此,需要嚴控煤電項目,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積極穩妥發展水電、核電,大力提升儲能和調峰能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更具包容性、靈活性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電力市場。

  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工業部門近一半的碳排放來自于生產水泥、鋼鐵、合成氨、化工等,碳中和目標下需要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提升建筑領域節能標準。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通過科技領域體制改革,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低排放技術研發和創新項目,加強能效提升、智能電網、高效安全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發展和規模化應用。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市場與監管機制。加快碳達峰碳中和市場機制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大金融服務市場改革,擴大碳中和業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推進低碳產品認證、綠色建筑認證、產品碳標簽、碳交易市場建設,拓展資金來源,全面提升市場主體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構建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市場體系。加強碳中和監管機制改革建設,創新碳排放考核監管體系,強化監管落實,為碳中和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強化綠色生態創新發展,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最后,還要加快扶持低碳新產業發展。在農業穩定、工業穩步的實體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與時俱進,謀篇布局低碳新產業,如信息產業、數字產業、未來智能產業的發展。制定鼓勵、扶持政策,促進其發展,做好相應信息系統,把握發展態勢。

  “不能相互攀比搞‘運動式’減碳,不能不切實際、盲目壓縮碳達峰時間”

  財聯社:實現雙碳目標,如何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層面和地方政府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側重和區別?

  趙艾:在中央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著力建立完善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總體完成的基礎上,充分有效發揮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效激發地方政府內生動力。中央要承擔好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配,使地區之間遵循“各盡所能”和“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兩個基本原則。

  還要注重地方差異,分類分層次精準施策。每個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產業布局也有區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各地區肯定有先有后,要推進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達峰??赡苈氏葘崿F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有兩類地區:一類是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省市,經濟轉型比較領先,有條件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另一類地區是西南部分地區,其可再生能源條件好,有很豐富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資源,可通過能源結構調整,由新能源的增長來滿足能源需求,也可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各地采取的減排路徑、實現達峰的時間點,可能有所差別。要推進差別化、包容式的協調發展和協調減排,保證全國總體目標的實現。尤其要避免采取自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的行政手段,避免減碳工作對經濟生產造成不必要的干預。不能相互攀比,不能搞“運動式”減碳。而且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不切實際、盲目壓縮碳達峰時間。

  地方還應當加緊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分區域、分部門、分行業設定差異化達峰目標。推進低碳示范區建設,推進低碳系列試點示范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探索實行高碳企業清單管理,開展好新建項目碳排放影響評價,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大規模。地方要充分發揮好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生態環境部門要聯合發改、經信、交通、住建、統計、能源等部門成立方案編制專班工作組,加強協調,形成部門之間分工方案,列出時間表和路線圖,生態環境部門要發揮好跟蹤調度通報的作用等等。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