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專訪樊綱:美國高通脹主因在于貨幣超發下的供給沖擊,加息效果有限

時間:2022-07-04 13:40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洪曉文 鄭瑋

  今年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物價水平延續2021年上漲態勢,并連創數十年來最高漲幅。今年1-4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同比分別上漲7.5%、7.9%、8.5%、8.3%;歐元區分別上漲5.1%、5.9%、7.4%、7.5%。而從日前公布的5月通脹數據來看,5月美國CPI同比為8.6%,大超市場預期,仍為近40年以來高位。高企的通脹也影響著美國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密歇根大學6月消費者調查終值為50,低于初值50.2,較5月份終值58.4繼續下降,再創新低。

  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期一份聲明中表示,現在的美國政策重點必須是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迅速放緩工資和價格增長,而避免經濟衰退的道路愈發狹窄。6月28日,美國財政部原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一場演講中稱,擔心全球“正在走向一種嚴重滯脹的局面”。

  全球通脹緣何高企不下?美歐國家是否會重陷滯脹危機?美聯儲加息步伐緊湊,而成效幾何?圍繞上述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專訪。

  多重因素催生全球通脹

  《21世紀》:通脹是今年全球市場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許多人認為當前歐美國家正在陷入如上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經歷的滯脹危機。你怎么看待這一觀點?

  樊綱:當前出現的全球通脹不是現在才開始的。首先我們得看到這背后的貨幣因素。貨幣是一般等價物,它既可以衡量和交換商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費品或者原材料等等,也可以衡量和交易資產的價格,包括股票的價格、債券的價格、房地產的價格。而房產、金融資產等的價格,就叫做資產價格。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向全球市場釋放了大量貨幣,投放了巨量的政府債務,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在全世界買東西,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生商品的通貨膨脹。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特別是最近這三四年,2020年全球疫情暴發之后,美聯儲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大量的貨幣(美元)超發,那么這些貨幣到哪去了呢?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最開始超發的貨幣量沒有直接反映到商品價格上,而是首先體現在了資產價格之中。我們想想這幾年,美國一些老百姓拿到了政府補貼的資金之后,馬上投資股票,把美國股市炒得很熱,樓市也被炒得很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也出現了大量印發鈔票的情況,以及大量的美國債務和民間債務,那么錢到哪去了?去了樓市和股市,進而導致了次貸危機。所以并不是貨幣超發就會馬上導致商品的通貨膨脹。商品的通貨膨脹是有一定條件的,就是商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問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同時也因為美國貨幣的地位,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可以通過在全世界采購得到滿足,而世界市場上的商品生產通過全球化效率還在提高,價格也因成本下降而下降,這確實使得美國保持了多年的物價穩定。

  實際上,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一直是存在通貨膨脹的,那時候全球化的程度沒那么高。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這一輪的全球化使得美國可以在全球進行商品采購,因此供給端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問題。雖然美國市場需求高漲,消費率高,儲蓄率低,但是供給也一直跟得上。全世界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商品供給一直保持著充裕的狀態。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美國只有資產價格的膨脹,沒有商品價格的膨脹。但是貨幣超發已經把通脹的種子埋下,有貨幣購買力支撐的商品需求已經擺在那里,如果供給側出現問題,那么高昂的商品價格,即通貨膨脹就要來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是因為油價上漲,因為全球能源的供給出了問題。而當前這次通脹是好幾個因素共同導致的供給端出現問題。

  第一,美國反全球化的政策造成了對供給的沖擊。過去幾年,美國設置關稅障礙,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戰等等,都對全球的供應鏈造成沖擊。這其實是全球疫情暴發之前就存在的問題,慢慢地這個因素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得以顯現。也正因為當前的通脹形勢,才令白宮開始重新討論此前的加征關稅。

  第二,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斷裂,供給沖擊持續了一輪又一輪,包括一些港口貨物都無法卸下船,因為疫情緣故缺乏人力卸船,以及港口的堵塞等等情況都在發生。所以,疫情確實導致了供應鏈發生問題。

  第三,俄烏沖突短時間內導致世界能源、糧食供給產生缺口,造成能源供給大大萎縮,推升了大宗商品的價格。

  以上因素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同時美國還超發了那么多貨幣,都在老百姓的手中,需求已經擺在面前了。以前在全球化供給以及沒有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的情況下,可能也不會出問題,美國也不一定會出現這種高通貨膨脹。結果現在這些因素加在一塊,問題一下就爆發出來了。

  因此要認識到,美國等國家當前面臨的通脹不是一天形成的,是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的貨幣超發埋下了商品和資產價格膨脹的隱患,包括日本到現在還在采取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輪美國通脹之所以顯現出來,主要就是因為供給側出了問題,供給端出現了各種方面的萎縮和斷裂。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一次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滯脹問題還要嚴重。那時候美國還沒有超發那么多的貨幣,盡管當時出現了石油危機,能源領域確實存在著大幅的價格上漲,但是其他商品價格沒有出現這么明顯的大范圍上漲,而且那時候也沒有疫情因素,地緣政治沖突的風險也沒有像這次這么大,那時美國也不反全球化,反而是大力主導推進全球化。所以,這三大因素加在一起,就導致當前美國等經濟體的通脹比上一次更加嚴重。

  供給端的問題 難以通過加息解決

  《21世紀》:在5月加息50個基點后,6月美聯儲又宣布加息75個基點,聯邦基準利率上調至1.5%-1.75%。這是美聯儲28年以來最大幅度加息,美聯儲表示7月還將加息75個基點或50個基點。你怎么看當前美聯儲加息起到的作用?從目前通脹形勢來看,加息的效果是不是已經很微弱了?

  樊綱:如果是需求過旺造成的通脹,那么采取加息手段是有道理的,是馬上能夠見效的。當然,我們不能說現在加息完全不見效,比如加息之后,借貸就會變少,特別是企業對一些中間產品的需求就會有所削弱。

  但是現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供給端,加息之后供給短缺問題是不會馬上得到解決的,相反,加息使得生產者成本上升,可能首先起到抑制供給擴大的作用。按這個道理來講,現在美聯儲加息是能夠抑制需求方面的過熱,但是解決不了當前的供給問題,所以至少不會很快地看到它對于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通貨膨脹下不來,生產供給又無法增加,結果,滯脹的確是個大概率事件。

  《21世紀》:此輪全球通脹對中國可能帶來什么影響?

  樊綱:我們也需要高度重視,此輪全球通脹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對我們的影響也可能更大。但無論如何至少中國現在處在很有利的位置上,我們的商品供求關系是相對平衡的,同時也沒有發那么多的貨幣,沒有采取貨幣超發的舉措,我們的資本市場也都是相對平穩的。

  一般情況下,石油能源價格上漲,肯定會對下游產品的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總體來講中國的情況還是比較平衡的,只是我們仍然要看到通脹可能對我們產生的一些沖擊,包括糧食等。目前中國的糧食以自給自足為主,供求關系相對比較平穩,但是世界能源和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如果長期居高不下,也會對我們的供給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在這方面需要保持高度重視。

  《21世紀》:接下來應該如何應對可能產生的這種影響?

  樊綱:如我前面所說,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基本還是保持著供需平衡的,現在遇到的問題主要是疫情影響下需求不足的情況,而各方面的供給還是比較平穩的。當然,將來如果全球能源出現了很大范圍的供給萎縮,也會影響到我國的生產生活,但是從糧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來看,中國的供需相對還是比較平衡的,沒有由那么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導致的過熱需求。所以我認為,我們的貨幣政策也完全可以在目前情況下保持獨立性,根據中國實際的情況來制定我們的貨幣政策,而無需受到美聯儲加息的影響。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