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國有企業舉綱扼要、有所作為的主要領域和基本制度。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示范引領技術進步、攻堅趕超關鍵領域、保障優化普遍服務等市場公共品的中堅力量,應以“正面清單”形式明確國有企業體制適應性的主要領域和功能職責,最大限度地以平等市場主體完善經營管理、遵循競爭機制、聯合社會資本從事經營活動,防止其利用先占、獨占及其他優勢排斥競爭、失能諉責等越位缺位和扭曲市場機制的行為。
2.確立“競爭中性”基礎上民營經濟平等發展的市場主體地位。“競爭中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人禮”,“產權中性”和“規制中性”是其基本制度條件。對資本無序發展的約束,是矯正部分大資本對市場公共品的濫用和公平競爭秩序的扭曲,而不是抑制或者限制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應以不大于“負面清單”范圍對民營經濟全面開放其體制適應性、具有資源配置優勢的投資營商領域,持續創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發展的營商環境。
3.建立激發國民經濟整體潛力、活力、動力和創造力的體制適應性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制經濟不是當代現象,但發展“體制適應性”混合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和偉力所在。要深刻汲取世界范圍內“全盤私有制”和“全盤國有制”的慘痛歷史教訓,摒棄對任何經濟成分的道義預設和意識形態幻覺,以市場競爭公平審查制度促成體制適應性經濟結構,激發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在活力和強大生命力。
1.加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質量效益、減輕企業負擔和完善營商環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平等發展和體制適應性優勢充分發揮以及全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供給需求平衡的體制機制。創新新基建業態、模式及制度,增強各類市場主體和各個產業部門的活力創造力、市場競爭效率及有效供給能力。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完善服務業產業鏈,優化服務需求結構,提升服務業供給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2.適應內循環為主的內外部經濟雙循環格局和居民收入及需求轉型升級要求,啟動和提速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基礎消費能力,增加中高收入者的消費選擇機會、產品服務種類及品質價值檔次,擴容普惠性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引導數字技術、智能物聯、網絡媒介等新需求增長,以各類需求升級換代和全面增長激活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需潛力及市場張力。
3.完善基本保障制度,消除抑制發展型需求增長的行政干預。完善中低收入群體住房供給保障體系,取消對汽車、住房等大宗商品的各類違背市場規律的限購、限售、限價、限區、限貸的行政管制和需求抑制政策,兼顧傳統消費和新型消費、生活必需類消費和發展享受類消費健全需求促進政策及市場化、制度性激勵調節機制,激活、擴大市場需求,提高發展質量和改善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