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穩中求進”關鍵在于推進市場化改革。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持續走弱,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對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2022年全國“兩會”提出今年經濟增長5.5%左右的目標。各部門正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和落實措施,著力構建經濟增長的良好預期,為“穩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理解“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彭森指出,當前穩增長壓力很大,穩定是大局但不是目的,穩是為了確保進!穩中求進,沒有進,穩就沒有意義。那么如何進呢?答案很明確:改革!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推進市場化改革!
彭森強調,在“十四五”時期,為解決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必須堅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彭森在講話中為說明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性及“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舉了三個例子:
第一,王小魯、樊綱等同志發布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跨度23年,出版了九份報告。旨在對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各地市場化改革的總體進展情況和不同方面的進展情況進行評價,衡量各地區的市場化相對進程,發現進步,找出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依據這份報告分析發現,中國各省市的市場化指數排名與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高度相關、高度重合的。
第二,中央黨校周天勇教授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從理論上講,全要素生產率是在扣除了資本、勞動、土地等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后,其余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因素部分。一般是指科技創新或者叫作廣義技術進步因素。周教授研究發現,改革以來中國的廣義技術進步因素是一個常量,每年平均的貢獻在1.0%左右。而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貢獻是來自于加大改革力度所釋放出來的被舊體制禁錮的發展潛能。據他計算,改革形成的全要素生產率每年為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2.49%。雖然計算方法和結論可以見仁見智,但這項研究用實踐數據有力地證明體制變革、市場化改革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支撐作用。
第三,去年三四季度許多地區出現了能源緊張,拉閘限電限產現象嚴重。原因是長期以來的市場煤、計劃電模式,使部分能源產品的價格沒有實現市場化定價。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有關部門一方面采取措施增產保供,同時堅持用市場化改革的手段破解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問題,大膽推出了燃煤電力上網價格市場化的方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理順煤電關系,很快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上述典型事例充分表明,當前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來破解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穩中求進”,還是要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