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濱,長江奔騰,以萬里奔流積蓄之偉力,書寫著新時代江海交匯的新的傳奇。
2018年11月5日,上海,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賦予長三角重大歷史使命,注入強大發展動能。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
大江奔流千帆競。3年來,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牢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奏響改革開放創新交響曲,激蕩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加快崛起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東風浩蕩展新篇
2020年8月20日,一場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以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在安徽合肥舉行。
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就這一重大戰略專門召開座談會進行重要部署。
“總的來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局面正在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以來的亮點,明確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要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的國土面積,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近三分之一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三分之一進出口總額……
在全國經濟版圖中,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區域,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習近平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間,就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行深入思考和積極推動。進入新時代,這片區域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使命,總書記高度重視、精心謀劃。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重大使命——
“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一年多后,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結合新形勢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出明確要求——
“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比協同、協調的要求更高,是長三角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
上海、浙江、安徽、江蘇……3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長三角三省一市,始終關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他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在關鍵時刻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把舵導航;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抓好重點工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高瞻遠矚,把脈定向,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清晰藍圖。
3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區域探索實踐到國家戰略推動,勢如破竹,有利于一體化發展的活力和源泉競相迸發。
“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放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扣緊了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規劃體系的構建落實,強調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強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抓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把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小組要把好大方向、大原則的關,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三省一市和有關部門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大膽突破。
“十四五”開局之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高鐵運營里程超6000公里,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建成5G基站超22萬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超前布局;區域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持續健全……
得益于一體化深入推進,長三角經濟顯示強大韌性。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18年的24.1%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4.5%,經濟貢獻度進一步提高。
實干篤行顯擔當
黃浦江畔,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備就緒,“四葉草”形的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再次擁抱世界。
幾公里外,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再度擴容。作為進博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匯集了來自9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0多個品牌、20000多款商品,其中70%的商品來自進博會參展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3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把握歷史機遇,牢牢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相互賦能提速,強化優勢對接,努力實現“1+1+1+1>4”。
民生領域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福祉,是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
從身份證辦理到戶口遷移,從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到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長三角政務服務地圖上,已有120項高頻事項或服務實現跨省域“一網通辦”。一體化制度創新轉化成百姓實實在在的便利。
致力于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區域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協同創新快馬加鞭——
上海光源二期新建4條線站調束出光,建成國內首臺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進入離線調試階段……上海張江科學城,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陸續落地。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長三角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題中之義。
江淮大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多個大科學裝置已投入運行。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
一體化發展,要求在科技創新領域產生“協同力”。2019年開通運行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22個重大科學裝置,3.7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2400多家服務機構,鏈接了整個長三角的創新資源。
協同創新的引擎,帶動產業鏈創新鏈持續對接深化,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崛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一直是改革開放前沿。要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
開通區域首條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成立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建立長三角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破除壁壘,深度融合,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加快形成。
同心攜手創未來
2020年7月1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滬蘇通鐵路正式通車運營,與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蘇省南通市,到上海的鐵路不再需要繞道南京,兩地間出行最短時間壓縮到1小時6分鐘。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時說:“當年,你們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現在跨江大橋建起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此‘南通就好通’了。”
是生動寫照,更是未來昭示。南通好“通”,映射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美好前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黨中央布局落子,賦予長三角更重的任務、更高的使命,同時也在注入更強大的發展動能——
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面向未來,長三角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攻堅突圍的任務更加艱巨。
堅持制度夯基,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活力的源泉、凝聚強大合力的根本。
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做好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工作,充分發揮試驗田作用。
“要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作用,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
長三角一體化之路越走越寬、制度突破越闖越活。
“越來越多國家戰略在長三角落地、疊加、集成。長三角正在成為重大戰略落地落實和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重要平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華源說。
激發創新銳氣,是長三角強化策源功能的必答題,放大創新驅動效應的提速器。
如今,長三角區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態勢愈加明顯。量子通信、穩態強磁場、聚變能等一批前沿科技在“無人區”不斷突破,“九章”量子計算機、嫦娥鋼、“墨子號”衛星等一批成果不斷涌現,為未來產業積蓄動力。
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長三角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的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秉承開放胸懷,是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的必選項,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的題中義。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初心,是開創更美好未來的使命。
在國家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系統推進環境協同治理,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著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提升長三角城市發展質量、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踏上新征程,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有可為。
面向未來,活力四射的長三角,正繪制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襟江帶海的長三角,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挺立新潮頭。一體化奮楫揚帆,高質量開創未來!
新華社記者 安蓓 楊玉華 何欣榮 陳剛 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