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年會 > 2020年中國改革年會

孔涇源::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改革路徑探討

時間:2021-11-02 12:39 來源:中國改革網

  編者按:12月20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紹興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在浙江省紹興市舉行。本文為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的演講內容。

  經濟雙循環是中央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一個新戰略,可從四個方面理解。

  一、經濟雙循環伴隨著整個改革開放歷程

  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是產品經濟,生產不需要市場,人為決定價格,而不是市場決定價格,在經濟運行上幾乎是純粹的單循環經濟。當時,西方國家把我們置于體系之外,我們變成了純粹的內循環經濟。改革開放就是要打破這種經濟體系。我們采取了引進外資、設立經濟特區、建立特別關稅區等發展外向型經濟,循序漸進擴大對外開放的范圍。雖然我們的資本和技術極端缺乏,但我們有勞動力優勢,通過迂回方式參與國際勞動力市場要素配置,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使我們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淘到了第一桶金。

  我們抓住的第一次機遇,是抓住了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以及日本等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改革開放初期,在沒有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下,獲得了自己發展的基礎。我們參與國際分工,使中國經濟通過改革開放、特區建設打開了一個窗口,形成某些局部或者小范圍的外循環經濟。我們以外循環經濟逐步擴大參與國際分工,進而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布局推動國內改革,使我們最終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入九十年代,我們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對外開放,通過局部經濟外循環,使內循環經濟與外循環經濟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形成了內循環和外循環共同發展的機制。

  二、經濟雙循環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

  我們通過市場循環建制,主動對外開放,主動發展外循環經濟,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構架,獲得了足夠的制度自信。我們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內循環經濟制度、規則進行了3000多項省部級以上法律法規的修改,使中國經濟體制的商務規則基本跟國際商務規則接軌。2006年,我們外循環經濟所占比重達到60%以上,可以說當時我們就形成了以外循環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市場對我們開放,使傳統產業以及部分制造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這些產業以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二十幾,甚至倍增的速度得到發展。

  在不太長時間內中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會,同時抓住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尤其是中低端產業向外轉移的機會,搶占了第二次國際產業大轉移的機會,使我們成為制造業大國。通過經濟外循環,使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我們成為了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外匯儲備處于世界前列。在這個過程中,外循環經濟所占比重占了優勢地位,一直持續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梢哉f,雙循環經濟伴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創造了中國奇跡。

  三、經濟雙循環也帶來了百年變局

  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百年變局,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百年變局可從如此理解,新形勢要求我們轉型調整。同時,中國改革開放改變了自己命運,也影響了世界格局。

  一是我們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確立了我們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現在世界對我們的政策優惠發生了不匹配,不僅發達國家對我們有意見,發展中的兄弟國家也對我們有意見,因為擠占了別人的貿易份額。二是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形成,對國際產業布局,對相關國家就業崗位的替代,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形成了巨大挑戰。三是我們的科技強國戰略對傳統大國形成了挑戰。四是我們綜合國力的增長,引起部分大國的疑慮、忌憚、甚至恐懼。另外,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市場經濟制度的公平優勢,也對傳統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存在提出了挑戰。

  我們對別人形成了挑戰,別人必然有反饋。第一,發展中國家產業和市場與我們國家的產業和市場之間貿易增加。第二,發達國家因為產業轉移和就業崗位流失,對中國產生了抱怨,也包括某些政治人物惡意操作。第三,西方大國的傳統綜合性優勢對中國崛起形成巨大的壓力。第四,大國博弈中,主要大國既想把中國推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也想制造“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真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很少,大多數在“中等收入陷阱”階段徘徊。第五,新冠疫情下,國際貿易環境改變,使一些西方國家去全球化,尤其是去中國化變成了他們的直接選擇。面對這樣的挑戰,好在我們經過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這些年來,通過進一步完善體制增強了國力,提高了國際競爭力,我們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內外經濟循環比重結構中,我們2019年進出口占GDP比重只有17.6%,82%以上經濟比重是內需,已經不再是2006年時的經濟結構。如果現在是2006年時的外循環經濟結構后果真是不堪設想。我們現在提出雙循環戰略已不同于改革開放初期,是在內循環經濟比總82%基礎上提出的雙循環經濟,理所當然要以經濟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

  四、經濟雙循環植根于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或者說植根于改革開放土壤中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展雙循環經濟方向更明確,要把雙循環經濟像改革開放初期一樣再一次創造中國奇跡,至少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當做些什么呢?

  第一,以制度性開放來應對國際挑戰。制度性開放,包括規則、標準、規范。我們要審視對外開放戰略,相應調整對外開放戰略。我們要客觀看待復雜的國際形勢,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因勢利導完善價值鏈、產業鏈體系。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這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促進內需循環的發展戰略,以及實施雙循環戰略。

  第二,我們依然要堅持經濟的全球化,要懂得經濟全球化的歷程和規律,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首先是貨物和服務的貿易全球化,對一個地區也是這樣,并且以服務提供為主。但是,服務業落后是我們的短板。第二階段是資本和技術的全球化。我們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引進了一萬多億美元的外資,但技術方面我們是短板,這與我們的體制改革,包括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不夠有關。第三次浪潮是人才和制度的全球化,這方面我們提出制度型開放恰逢其時。

  第三,我們依然要發展好基礎產業,尤其是通過新基建重點領域的發展,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和范圍。今年以來,我們提速了改革開放進程。過去我們說2021年之后才能全面放開汽車制造業,現在外國汽車廠商不受限制,這對我們是開放也是挑戰。今年以來,我們的金融各行業,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領域,還有理財、資管產品通通放開外資股比限制。部分國家與我們要脫鉤,我們就把市場打開,這也是“去脫鉤”的策略之一。

  在服務業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如果我們早一步對高端服務業,尤其是教育、科技、文化領域像工商領域一樣開放的話,我們不會面對今天技術、資本乃至人才的問題,甚至別人對我們的威脅。另外,我們要發揮基建產業能力,以西部開放為重點,擴大提升向西開放的范圍力度和腳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東南沿海地理之便,與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合作,獲得了發展先機。現在遇到了問題,如果美國破壞我們的商貿物流通道怎么辦?我們要向西開放打通中亞鐵路。這次疫情已顯現出來了,中歐班列既可以改變我們國際貿易商務的不利局面,也促進了我國東中西部平衡發展。我們要東西兩面并重形成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包括建新的經濟走廊。一旦有問題,我們可兩面出海、兩面著力。

  五、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

  我們要有前期戰略應對雙循環所需要的外部條件,使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為了發展雙循環經濟,我們最重要的是發展好、完善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20年中央連續出了兩個重要文件,一個是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是要素配置文件。要建立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質量的對外開放體制,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要符合國際商務規則,在國際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制度開放的過程中,接軌國際商務規則。通過有效的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我們就可以為經濟雙循環奠定基礎,從而發展得更好。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是一個新提法,一定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為政府的判定標準是,是否建立了有效市場,如果政府的有為變成市場無效就失敗了。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僅要有效率,還要有公平。這種公平是雙重平等意義上的公平,第一個平等是建立平等的市場條件,第二個平等是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這兩個平等是講社會公平,缺失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目前,我們不僅有形而下的各種思考,還要進行形而上的思考,否則改革有可能停止,有可能跑偏。希望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得到完善,使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得到更好發展,使我國傲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