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20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紹興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在浙江省紹興市舉行。本文為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的視頻演講內容。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中國改革年會。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推動形成雙循環互促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用“兩個大局”和“雙循環”作為我報告的內容。
“兩個大局”
第一個大局是當下熱議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有非常重要的表述。我個人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后蘊含的機遇、挑戰、風險都前所未有,都會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產業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總體看,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但是逆全球化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的回潮在未來一段時期還會此起彼伏,這對我們進一步加快發展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與中國周邊有關的一些地緣政治沖突的局部風險會有所增加。比如,印太戰略對于中國形成的風險和壓力加大。再比如,南海問題、臺海問題、東海問題等都會對我國“十四五”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形成很多不確定性,有的甚至是突發性。我們要做好足夠超前的預案,為爭取實現2025、2035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爭取穩定的外部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個大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十四五”將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站在歷史維度看,中國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上升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偉大復興的階段,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怎么全面認識戰略全局,我概括為三大陷阱、三大差距和三大挑戰,今天源于時間關系就不談了。
“雙循環”
當前,新發展格局與雙循環在全國各地都很關注。新發展格局背后的內涵非常豐富,有很多重大理論性問題、實踐性問題,有待于今后探索和完善。并不是新發展格局提出來,很多內容很多方面都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客觀的。
第一,國際大循環。不要把它過于神秘化,國際大循環跟原來強調的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都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是基于最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一個新的升級版說法而已。“十四五”期間,國際大循環的角度還是要緊扣“一帶一路”總抓手,打造開放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不要動搖。同時,真正把原來的粗放式、低效益開放模式逐步轉向高效益、高質量的開放模式。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國際大循環要由商品要素這種要素型的開放向規則、標準、規制等制度型開放去演變,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任務。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要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中西部內陸地區在國際大循環中發揮腹地角色和作用。
第二,國內大循環。它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倡導的擴大內需,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一種新說法。從國家層面可以提國內大循環,但具體到不同的省市縣應該更著力在中小微企業的循環上探索可行路徑辦法,我界定為中型循環、小型循環、微型循環。中型循環層面,區域和城鄉層面循環要進一步的打通,比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糧南運、南水北調、汽車下鄉、農民工進城等,這些都是區域和城鄉層面的循環體系。下一步,我們要加緊提升這方面循環的效率。小型循環指的是行業和產業之間循環體系的構建,包括一產、二產、三產,包括制造業里面主導行業和關聯配套行業,服務業里面的生產型服務業和生活型服務業都需要進一步的暢通循環、提升效益、加強配套,讓小型循環網絡體系也能進一步活躍。微型循環體系指企業和產品層面的循環通道、循環網絡,既包括頭部企業和為它配套的中小微企業,也包括微笑曲線上面研發環節的企業、制造環節的企業、下游的銷售環節的企業如何能夠進一步配套銜接,使得微型循環網絡體系成為帶動支撐國內大循環充滿活力的細胞。
國家現在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基于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4億中產群體。同時,我們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動的階段。強大的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但是具體到國家不同的地方,一定要考慮自身的發展水平、開放水平、市場化水平,因地制宜來確定本地的區內循環和區外循環的作用、排序、重要性。比如,長三角地區發達省市,實際上它內部的循環網絡體系已比較健全、比較完善了。這樣的地區經過很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蘊含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相應規模已經很大了,基數已經很高了,希望這些地區過快增長已不現實了。對于這樣的地區要更著力打通它跟海外和區外其他地方的循環通道、循環網絡、循環平臺,能夠使得海外、區外其他地方成為長三角的重要的戰略腹地,成為市場的潛力地區,進一步輸入長三角地區的優勢產能,輸出過剩產能,進而帶動長三角地區提質增效。中西部內陸地區本身國土面積遼闊,人口規模不大,區內還面臨非常繁重的需要打通、加密暢通內部循環網絡體系的任務。當務之急,需要把區內的循環通道網絡體系進一步構建完善順暢起來。所以,中國國內不同板塊和地區面臨區內、區外循環不同的排序和重要性。
圍繞兩個大局兩個循環,“十四五”應著力構建“1+4+6+7”高質量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布局。
“1”,要強化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引導地位,進一步把它打造成為支撐國際大循環的重要抓手、重要的平臺。全國各地方要進一步細化落實創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差異化的路徑。
“4”,即,四大板塊。新世紀以來已經逐步健全完善的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在“十四五”應該進一步精細化、差別化。東部地區要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在加快制度型開放上發揮引領作用。中部地區要發揮樞紐基地作用,要成為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重要樞紐,而不至于中部塌陷。西部板塊,更應該細化西北和西南兩大板塊的針對性、特色和差別,構建西部高水平開發和高水平開放新的格局。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比較密集的地區,更多指標應從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入手,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探索新的路徑和模式。特別是市場化機制構建上和思想觀念轉變上,以及進而創意文化探索上,東北地區應大膽邁出步伐。
“6”,分類發揮六大戰略引領區示范帶動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區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在“十四五”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征程上承擔各自不同的戰略功能,要先行先試、率先示范。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兩個軸帶建立示范區,承擔著國家大江大河如何實現跨行政區域,特別是省級單元之間資源配置的高效化、要素流動的順暢化。比如,長江經濟帶更側重于生態環境保護,強調如何實現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關聯協作,實現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多強調的是黃河流域水資源合理的調配和沿線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當然,黃河流域還存在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傳承開發和保護問題。
“7”是七大特殊類型地區的振興發展。前面1、4、6更多強調戰略示范輻射帶動和引領。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不能忘記區域協同發展短板地區,對于短板地區要進一步扶持。七大特殊類型地區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老少邊窮地區,包括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這四類是欠發達、相對落后地區。對這一類地區我們要繼續延續國家和省里已有的一些多方式扶持方式,下一步整合已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探索創新更多靈活多樣和有效對口幫扶合作的方式。要減少行政命令的幫扶,而逐步加大市場化機制在對口合作和對口幫扶中的一些作用,能夠真正形成對落后地區幫扶合作可持續、相對規范的一些機制。
二是生態退化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老工業基地。這三類是問題地區,指的是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突出的地區。對于這三大類問題地區,國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已開展了很多幫扶促進政策,“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需要進一步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和提升對這些問題地區的支持和激勵方式,真正把原有的資源型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進一步加快速度提升質量,扭轉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使這些特殊類型地區不至于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成為累贅和包袱,更不是短板,而是成為國家“十四五”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有自己特色功能和定位的重要區域板塊,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雙循環互促、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