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紀念安志文:中國改革的先行者,體改研究會的創立者

時間:2021-07-24 01:00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戰線的杰出領導者,原中顧委委員,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安志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在沉痛送別、深切悼念安志文同志的時候,長期工作在體改戰線的同志們,特別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的全體同仁,無不對這位跨世紀的改革老人,中國改革的先行者,體改研究會的創立者充滿懷念。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簡稱“中國體改研究會” )是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全面展開而誕生的。她的發展,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同時也凝結了安志文同志為推動經濟改革實踐的思考結晶。
      1982年5月,國家體改委成立后,加強經濟改革理論研究,特別是改革的目標模式與路徑研究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方便改革部門開展國際交往,了解國外經濟改革理論和實踐的信息動向,促進國內的經濟改革理論研究,1983年2月,在安志文同志主持下,報經時任國務院總理兼國家體改委主任同意,決定成立中國體改研究會。
      中國體改研究會成立后,安志文同志先后兼任第一、二、三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體改研究會堅持立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認真研究和借鑒國際體制改革經驗教訓,為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服務。圍繞黨和國家各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團結、組織有關研究機構和從事改革的專家、學者、體改工作者,研究與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積極推進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首先,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正名。1983年6月,中國體改研究會與常州社會主義企業學研究會,在江蘇常州市舉辦了經濟體制改革若干理論問題研討會,這次研討會充分肯定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概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84年,高尚全和楊啟先同志在參加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文件起草過程中,建議把“商品經濟”的概念寫進《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鑒于起草小組有不同意見,體改委黨組在安志文同志主持下,決定以體改研究會名義在同年9月初召開一次理論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上,與會者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觀點: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并無必然聯系,商品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范疇;商品經濟與計劃經濟不是對立的;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等等。高尚全提出,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這是當前經濟改革要求在理論上的一個關鍵性突破。會議提出的觀點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報告采納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和研討會提出的一些觀點。
      第二,推動建立新的宏觀管理體制。1985年9月,國家體改委經報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同意,決定由中國體改研究會出面與中國社科院、世界銀行聯合召開“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由于此次會議在重慶開往武漢的“巴山號”游輪上舉行,史稱“巴山輪會議”。安志文、馬洪、薛暮橋、高尚全等國內改革理論和實踐工作者與眾多國際專家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科爾奈提出,世界各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模式基本上分兩大類,一類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調節;另一類主要是通過市場手段調節。在第一類中可分為直接行政協調和間接行政協調;在第二類中又可分為完全非控制的市場協調和宏觀控制下的市場協調。加起來一共四種模式。他認為,匈牙利還是處在間接行政調控階段,將來要走向宏觀間接調控。會后,安志文同志向國務院總理報送了《關于“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對我國改革有參考價值的幾點意見》。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對將來要實行“宏觀間接調控”的觀點很重視,同意將這一觀點寫入同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督ㄗh》將經濟體制分成三個層次:宏觀間接調控,發揮市場作用,企業自負盈虧。繼而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第三,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模式。1990年8月,安志文同志離開領導崗位以后,作為中國體改研究會會長,繼續堅持面向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1991年,在他的倡導下,中國體改研究會設立“計劃與市場”課題。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形成了對經濟體制環境的基本判斷:國民經濟的運行機制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計劃經濟運行的范圍初步縮小,市場經濟運行的范圍日益擴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同年4月,他在泰安年會上明確提出:“計劃與市場是配置資源、調控經濟的兩種手段和形式,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劃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志。”當年底,中國體改研究會與國家體改委宏觀司、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在廣東順德縣共同召開了“計劃與市場問題研討會”。與會者形成基本共識:中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宏觀調控下的以市場運行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上述觀點承擔了極大的政治壓力與風險。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鮮明地提出:計劃與市場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志。打破了束縛人們的桎梏,經濟體制改革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安志文同志的領導下,中國體改研究會在推進改革方面多有建樹:1991年提出了“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根本轉換取決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觀點;1993年提出了“改革勞動制度,逐步形成勞動力市場”的改革動議;1995 年在分析宏觀經濟形勢時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新概念;1997年,率先提出“按不同經濟主體劃分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的測算方法,充分肯定非國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在安志文等老一輩改革者的關心支持下,研究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時期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建言獻策,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
      1997年5月,安志文同志離休。在離休后的20年間,安老以耄耋高齡,堅持每天到中國體改研究會辦公,直到2016年初因病住院。研究會的同志至今對安老的音容笑貌難以忘懷。每天他在辦公室,或閱讀文件資料,或與來訪者談話,總是保持了政治家的遠見和胸懷,總是充滿著改革者的激情和堅定。他不斷總結著中國改革發展的歷史經驗,深入思考經濟理論和改革實踐的重大問題,利用各種機會向有關領導同志提出推進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在晚年,他曾經感慨地說:“我是經濟工作者,不是學者,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誠心誠意地學計劃經濟,誠心誠意地改計劃經濟。過去搞計劃經濟,我不后悔;后來搞市場經濟,我更是義無反顧。畢竟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國家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畢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為國家做點兒事情?!?/span>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2017年8月25日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