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陳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與改革攻堅

時間:2021-07-24 01:00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當前,我國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三年多時間,可以說,已經真正進入了決勝階段。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最大光榮。我們要清醒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重大進展,凝神聚氣,抓住機遇,著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論在中國發展史上,還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ㄒ唬┤娼ǔ尚】瞪鐣屈h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詩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為此進行了艱辛探索。黨的十三大把“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順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8億中國人不僅將全面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將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這將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巨大成就。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順應了人民意愿,也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美好前景,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體現著黨執政根基所滲透的悠久的文明血脈和深厚的民族基因。

 ?。ǘ┤娼ǔ尚】瞪鐣菍崿F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相互聯系、相互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將為實現中國夢的奮斗目標積累寶貴的經驗,奠定扎實的基礎。我們今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就是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孕育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其內在邏輯,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叭嫔罨母?、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保?]習近平總書記以“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的比喻,說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并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根本保證。在向國際社會宣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時,他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專門指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既定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保?]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的是要做到“全面”,是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薄皣医ㄔO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绷暯娇倳洺Vv兩句話:一句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等“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3]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保?]

 ?。ㄎ澹┤娼ǔ尚】瞪鐣侵袊厣鐣髁x道路的偉大勝利

  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偉大勝利。它從歷史和實踐上證明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這將大大增強我國廣大干部群眾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這將極大地增強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戰階段,攻堅克難的任務艱巨繁重,要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大膽實踐,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系統地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想,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ㄒ唬┤娼ǔ尚】瞪鐣〉弥卮筮M展

  第一,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12—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7.9%、7.8%、7.3%、6.9%和6.7%,經濟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堅持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較快增長,服務業占比顯著上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第二,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截至2016年年底,共完成97個重點改革任務,主要領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持續推進政府放管服改革,分9批取消下放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618項,[5]著力減稅降費,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努力振興實體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問題逐步破解。

  第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有效解決。2016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再減少1240萬人,連續4年實現年度脫貧1200萬人以上。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第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6]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力提倡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第五,我們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大大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們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我們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提高,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格局

  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形成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統領、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保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衡量標準的新格局。

  第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統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一直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去闡釋,明確提出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的階段。[7]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8]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經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要基礎、關鍵一步、發展階段,突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極大地調動人民群眾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統領的,被看作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使中國夢的目標更加清晰,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第二,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既注重“全面”,又抓住重點,提出了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領地位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創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發展動力、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根本保證有機聯系、科學統籌起來,[9]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堅強動力和保障。幾年來,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聚焦在解決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偏低的問題,聚焦在解決城鄉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聚焦在解決各類社會矛盾,各項改革舉措不斷推出,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健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快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責權邊界,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市場活力不斷得到釋放,市場主體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讓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第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關于發展的目的、方式、路徑、著力點、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問題做出了全面回應,集中反映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在較早的發展階段上,發展往往局限于經濟領域,尤其強調經濟總量擴大,造成以經濟增長替代更廣義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傾向。隨著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在發生變化。一些曾經行之有效的理念,隨時間的變化效果在減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復雜、發展的任務更艱巨,這主要表現在五個突出:發展動力不足問題突出,發展不協調問題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突出,對外開放總體水平不高問題突出,共建共享不夠問題突出。五大發展理念,認真總結了國內國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凝聚了各方面的發展共識,有助于破解我國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期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揮棒、紅綠燈,[10]是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理念。

  第四,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1]“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12]因此,衡量和評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敗的標準就是看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人民群眾是否得到實惠,全體人民是否共同邁入小康。現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短板現象普遍存在,比較突出的是脫貧攻堅、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補齊短板。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是要讓落后地區、貧困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邁進小康社會。此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新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經濟全球化深度博弈,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期盼繁榮穩定,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并抓住新機遇,確保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小康。

 ?。ㄒ唬┳プ 八膫€全面”紅利釋放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提出“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題中應有之意。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關鍵引領。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讓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彰顯,政府職能進一步優化。通過轉變政府職能,破除利益藩籬,推進簡政放權、強化監管、優化服務,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釋放市場活力?!耙粠б宦贰背h、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更好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有助于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潛在的風險隱患,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全面依法治國以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旨向,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增強了人民對國家政權的認同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全面從嚴治黨將作風建設作為推進黨的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實現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些工作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新的機遇。

 ?。ǘ┳プ【C合國力不斷提升的機遇

  從1978年至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遠超世界經濟同期增長水平,高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超過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韓國,創造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占三個產業比重已上升達51.6%。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口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傳統行業“去產能”穩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中國制造行銷全世界?;A設施不斷完善,高速公路、鐵路里程已超過12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達2.3萬公里,深刻改變著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量子通信、載人航天、高速軌道交通、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各種商業模式創新紛紛涌現?!?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22位,成為全球創新指數前25強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13]當前,中國經濟雖然步入新常態,但正朝著質量更高,結構更合理,競爭力更強的方向升級。簡言之,中國快速提升的綜合國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創造良好的機遇。

    (三)抓住城鎮化潛力巨大的機遇

  城鎮化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相當于每年有1000多萬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工作生活。截至2016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7.4%,即有近8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國正從一個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變成城市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從“農村中國”變身為“城市中國”。前所未有的城鎮化潛力與全方位的改革紅利相疊加,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增長的動力。當前,中國的城鎮化正步入“下半程”,正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穩步提升城鎮化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四)抓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機遇

  必須看到,農村依然是中國發展最滯后的區域,農村是最需要關注的弱勢群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4]當前,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發展基礎差,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度大,他們能否脫貧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中國打響了一場幫助7000萬人口擺脫貧困的攻堅戰。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決不讓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掉隊。具體舉措如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增收;對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和就業進行扶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實施扶貧搬遷;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社會兜底,消除絕對貧困等。集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機遇。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

  越是到了重大歷史時刻的最后階段,所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就會愈加突出。如何著力轉方式、補短板,避免系統性風險和顛覆性錯誤的發生,努力在“全面”的基礎上“建成小康社會”是今后一段時期的最大重點和最大難點。

 ?。ㄒ唬┣袑嵲谛鲁B下“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未來幾年6.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一方面已經能夠為兩個“翻一番”目標的實現奠定了最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為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動力的“轉向”提供了更大的騰挪空間。但應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和效益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提升的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深入推進。例如,以鋼鐵、煤炭為傳統重點領域的“去產能”壓力仍然較大,同時又出現了一些由短期性利好因素導致消極對待過剩產能化解的現象,進而使得經濟結構的“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任務變得復雜化。又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發展主動力作用尚未發揮,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發展機制尚不牢固,發展新動能需進一步培育和增強。再如,雖然消費和服務業比重在GDP中已居于主導地位,城鎮化率正在接近2020國家新型城鎮化目標,但它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貢獻度仍遜于發達國家。因此,如何在新常態下,多維度提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與效益必然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問題。

 ?。ǘ┣袑嵧七M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重點突破

  我國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了“木桶效應”。其中,脫貧攻堅和生態文明建設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短板。

  “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基本要求。[15]到2016年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4335萬人。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就是,任何事情的“攻難克堅”越到最后,“難”、“堅”的程度往往就愈加凸顯。與已脫貧人口相比,現有4335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原因更復雜、貧困程度更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穩定脫貧能力更弱。同時,脫貧攻堅也面臨著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大,一些地區如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趨緩,對縮小區域內貧困地區與全國發展差距帶來新挑戰;貧困地區縣級財力薄弱,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依然明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活力不強,結構單一,環境約束趨緊,粗放式資源開發模式難以為繼;貧困人口就業渠道狹窄,轉移就業和增收難度大等。

  沒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化的小康社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社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16]為此,無論挑戰多大,到2020年必須在能源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效率,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的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的打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切實“全面”防止各方面重大風險的集聚和集中爆發

  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全面”防止各方面重大風險的集聚和集中爆發,避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被迫中斷。當前,在各類風險中,要把防控包括房地產泡沫風險、不良資產風險、政府債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流動性風險、外部沖擊風險等在內的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另外,面對更加激烈的局部地區地緣博弈、日趨復雜的國際關系,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自信,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各類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因素。

    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仍需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ㄒ唬┤嫔罨母锸侨嫘】瞪鐣ㄔO的關鍵抉擇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我國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此后,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等諸多場合,圍繞深化改革開放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边@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边@就告誡我們,改革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不僅要看到新形勢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要認清改革的艱巨性。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所謂“攻堅”,是從難易角度講,好改的、見效快的、利益增量式的和普遍受惠的改革,絕大多數都進行了,剩下的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所謂“深水”,是從復雜性上講,需要改革的內容不少涉及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根本上涉及對社會群體利益格局進行協調。各種深層次的問題浮出水面,錯綜復雜地糾結在一起。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必須全面啟動;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環環相扣,需要頂層設計,其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今天的改革,不止為了應對挑戰,更是為了把握機遇;不止為了短期目標,更是為了圖之長遠;不止是時代要求,更是歷史責任。必須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仍然需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這是黨中央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經驗、準確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考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基礎上做出的科學判斷和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舉措可謂真刀真槍、萬箭齊發。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將經濟改革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現階段,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建設仍然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的主線。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等。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進一步破除發展的體制障礙,除了深化改革,別無他途。只有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才能有助于我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和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2]本書編委會.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48,68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49,158.

 ?。?]國務院審改辦.2013年以來國務院已公布的取消和下放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N].人民日報,2017-02-9.

 ?。?]張占斌.決勝全面小康已邁出鏗鏘步伐[J].求是,2017(9).

 ?。?]黃坤明. “四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引領[J].求是,2015(13).

 ?。?]習近平.共建伙伴關系共創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15-07-10.

  [9][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59-60.

 ?。?0]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黨中央以發展新理念引領發展新實踐述評[N].光明日報,2016-06-06.

 ?。?1]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06.

  [13]沙開清. 2017年全球創新知識報告發布[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6-06-16.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9.

 ?。?5][1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