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九個年頭。在前幾年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2020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沖擊,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基本盤保持了總體穩定,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成為我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極為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我國將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聚焦重點,統籌疫情防控和“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更多更大貢獻。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也為中小企業深化國際合作,在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過程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增強合作共識和政策溝通,建立健全相應機制帶來新機遇
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離不開相對穩定的國與國之間的政策環境和相應的機制保障。因此,國家層面的溝通,形成共識并以協議的形式予以確認、以機制予以保障,對于中小企業走出去、走穩走遠、走出成效,至關重要。九年來,通過政策溝通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們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陸陸續續建立了不少機制。打造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朋友圈”。但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復雜形勢,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需要不斷深化,共識需要不斷增強,“朋友圈”需要不斷鞏固擴大,合作機制需要不斷完善。但疫情的的確確對現場會議、會晤、會談等常規的政策溝通和交流方式造成很大影響。我們的應對之策:
一是視屏會議大顯身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或元首會談,克服政策溝通的困難。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線上出席第六屆東方經濟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三次會晤、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全球健康峰會、“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頻峰會等,在多個場合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述共建“一帶一路”主張,回應國內國際關切,贏得國際社會普遍尊重和廣泛贊譽。
二是開展元首“通話外交”。習近平主席與外國領導人頻繁通話交流。9月以來(截止到12日)通了4個電話。9月10日上午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晚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9月7日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意大利總理德拉吉通電話。8月份6個通話。27日同葡萄牙總統德索薩、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馬拉維總統查克維拉通話。25日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今年以來,兩國元首外交頻密,5月19日共同見證中俄核能合作項目開工儀式;6月28日舉行視頻會晤,宣布《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期;7月8日,就俄羅斯客機失事向普京總統致慰問電)。18日同伊朗總統萊希、伊拉克總統巴爾哈姆通話。7月份7個通話,16日同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馬爾代夫總統薩利赫、阿富汗總統加尼通話;13日晚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話;7日同捷克總統澤曼、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通話。6月3個通話,24日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通電話;21日同剛果(布)總統薩蘇,坦桑尼亞總統哈桑通話。5月9個通話,26日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通話;24日同伊朗總統魯哈尼,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通話;7日同塞拉利昂總統比奧、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國際奧委會主席通話;6日同古共中央第一書記、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通、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話。此外,4月29日同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通話;3月29日同斯里蘭卡總統戈塔巴雅通話,1日晚同波蘭總統杜達通話。2月22日晚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通話等。
這種“云”外交,“云”溝通,對于闡釋政策主張、增信釋疑、鞏固共識,深入推進與重點國家合作規劃對接,強化與各國和國際組織之間規則標準對接,繼續深化貿易、交通運輸、信息通信等領域標準化務實合作等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中小企業參與和擴大“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國家層面的政策影響力和體制機制保障。
二、引領疫情防控合作,建設健康絲綢之路造就新機遇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對全人類生命健康的嚴峻挑戰,也給“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參與國際合作的中小企業帶來巨大影響。面對疫情沖擊,我們積極引領并加強與有關國家的疫情防控合作,取得可喜成效。一是境外項目復工復產成效顯著。境外中資企業采取有效措施,認真統籌疫情防控和境外項目建設,全年未出現大范圍人員感染事件,復工復產取得明顯成效,為國際抗疫合作和經濟恢復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巴經濟走廊所有中方員工“零感染”,包括瓜達爾港在內的70個走廊項目建設運營正常開展,成為統籌防疫與生產的標桿。二是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及有關國家和地區保持密切溝通。舉辦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中拉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外長會。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提供抗疫緊急援助。截至目前,中國已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10億劑疫苗和原液,將努力全年對外提供20億劑疫苗。習近平主席9日晚以視頻方式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三次會晤時又宣布,在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基礎上,年內中國將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贈1億劑疫苗。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同時也為中小企業及時復工復產,恢復供應鏈產業鏈創造了良好合作環境。
三、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陸海通道快速發展提供新機遇
一是基礎設施聯通不斷深化。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取得積極進展。比雷埃夫斯港、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等合作港口建設運營良好。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建設穩步推進。二是中歐班列安全高效暢通運行。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逆勢增長,跑出了“加速度”,發揮了重要通道作用。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超1.2萬列,同比上升50%,綜合重箱率達98.4%;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發運1232萬件、9.6萬噸防疫物資。今年以來截至8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0030列,73條運行線路已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0多個城市,運輸貨品達5萬余種。目前,中歐班列正在增強通道能力、樞紐節點、口岸擴能及海外倉建設,積極打造“數字班列”。三是加快推動與周邊國家公路聯通。昆曼公路、昆明—河內—海防高速公路、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全線通車,中俄黑河公路大橋完工,“雙西公路”(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建設穩步推進。四是我國還開通泛太平洋、歐洲、泛大西洋、亞太、東南亞及南亞等集裝箱航線,初步形成國際物流主通道網絡,以國際海運、航空貨運、鐵路聯運為主的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系更加緊密。五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這個連接“一帶”和“一路”的陸海聯動通道將會發揮更大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正式印發《“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東中西三條通路持續強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樞紐運營更加高效,對沿線經濟和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的總體目標,并從5方面明確了通道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六是規則聯通進一步增強。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合作平臺,我國與19個國家簽署了22項雙邊、多邊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中蒙俄、中吉烏、中塔烏、中俄(大連—新西伯利亞)、中越實現國際道路直達運輸試運行,國際道路運輸輻射范圍進一步拓展。此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發布中國標準外文版1000余項,不斷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標準信息平臺。都給中小企業在后疫情時代的合作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難得機遇。
四、深化經貿合作,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創造新機遇
一是對外貿易投資穩中有升。根據商務部數據,2013年至2020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過9400億美元。中國對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達1360億美元。沿線國家在華投資達到6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超過9.2萬億美元。2020年,與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額1.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7%;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2021年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824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5.8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39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10.6%。二是共建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用越來越大。截至2020年末,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近4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44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3萬個就業崗位。美國的一些智庫也承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給所有參與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好處。美國麥肯錫公司對在8個非洲國家的上千家中國公司進行的實地調查表明,這些公司中“89%的員工是非洲人,為非洲創造了近30萬個就業崗位”。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的報告也顯示,在尼日利亞的20家中國制造業企業中,當地雇員比例平均為85%,“就業本地化的大趨勢顯而易見”。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幫助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成為人類的“減貧之路”“增長之路”“共同進步與繁榮之路”。三是貿易投資環境不斷優化。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與13個沿線國家簽署了7個自貿協定。四是貿易平臺更加多元。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重要展會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此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加強聚焦重點國別和重點行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積極與美歐日等發達市場投資機構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場等,都為中小企業開展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經貿投資活動創造了諸多機遇。
五、資金保障更加有效,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逐步健全迎來新機遇
一是建設資金保障力度加大。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不斷強化金融服務支撐。成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MCDF)基金,10家國際金融機構參與。2020年,中國信保實現保額超1500億美元;絲路基金新增簽約項目10個,新增實際出資額31.4億美元。二是人民幣國際化穩慎推進。與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了雙邊本幣互換安排。在1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發揮好共建“一帶一路”專項貸款和出口信用保險作用,保持對重點領域、重點國別和重點項目融資和保險支持力度,無疑對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保障。
六、加強人文交流,科教文旅合作成果豐碩孕育新機遇
九年來,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了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一是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認定建設第二批19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累計培訓學員5000余人。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扎實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二是綠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不斷推進。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繼續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培訓60余個國家的500多名學員。舉辦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第四屆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等,加強對外宣傳,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等,進一步夯實了民意基礎,都為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創造了與越來越好的人文環境。
七、防范化解風險,積極應對挑戰蘊含新機遇
機遇與風險和挑戰并存。在看到各種新機遇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風險和挑戰。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困難和風險、壓力與挑戰無法回避。所謂百年變局,意味著國際政治關系、世界經濟格局、地緣政治沖突、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宗教差異等諸多方面充滿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意味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美國近年來一直在謀劃抗衡“一帶一路”的行動計劃,2019年聯合日澳提出的“藍點網絡”計劃,重心就在基建領域。今年七國集團峰會上,拜登政府提出所謂幫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設施的“B3W”計劃,以“價值取向、高規格和透明的”伙伴關系為誘餌,吸引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對抗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歐盟與日本建立的“互聯互通伙伴關系”,以及與印度就建立同類關系制定的綜合性計劃,都意在對沖“一帶一路”倡議。
我國中小企業走岀去,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上,有的也存在經驗不足、手段不足、能力不足等短板和問題。
如果能高度重視、有效防范化解這些風險和挑戰,就可以化危為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從這個意義上講,風險和挑戰也是新機遇。
為了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2017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專項行動》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7]191)。重點圍繞助力中小企業赴沿線國家開展貿易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三大方面,制定了十條具體措施。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落實好十條措施。
“十四五”是繼續深化“一帶一路”合作的極為重要的時期。也是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發展時期。根據中央精神,重點在于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渠道。要進一步構筑互聯互贏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的貿易和投資。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按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辦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要推進戰略規劃和機制的對接,加強政策規則和標準的聯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軟聯通”。從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角度來講,就是制度型的開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我們側重商品和要素流動性的開放,下一步要重點推動制度型的開放,制度性的開放,需要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的對接,是更深層次的開放。 這對于“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今年6月23日,在“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上,習近平主席以書面方式致辭時重申,“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臺,為各國合作發展提供新動力。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后疫情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興之路和增長之路。也成為中小企業的成長之路、有為之路、發展之路和希望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
(此為作者2021年9月17日在廣州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小企業博覽會暨首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