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碳達峰碳中和

“雙碳”目標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時間:2021-10-13 14:39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安軍靖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闡明,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蘇發展。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我們會全力以赴。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自18世紀中葉起,化石燃料隨著工業化進程得到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的各項活動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種植養殖、工業生產、電力生產、交通運輸、取暖制冷等產業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向大氣層釋放著溫室氣體,繼而引發了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危機,碳中和勢在必行。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如期實現“雙碳”目標,要求我們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這是必由之路,任何“一 刀切”“運動式”“片面化”的舉措都將適得其反。

  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現代化關鍵時期,工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碳、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中國傳統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同步且處于高位。必須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全面創新,廣泛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正如氣候變化問題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達成“雙碳”目標也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協作。需系統性通盤謀劃,制定覆蓋全面、節奏明晰的“雙碳”路線圖,處理好產業間、城鄉間、地區間、國內與國際、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低碳與民生的關系。

  需出臺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推動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積極采用節能綠色低碳技術;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綠色新興產業和低碳技術;堅決打擊違法的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同時,做好輿論宣傳,引導全社會培育綠色發展文化氛圍,在消費環節中有意識地節約能源、避免浪費,主動嘗試更加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制度,積極從國外引入資金、先進技術和理念,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實現“雙碳”目標將會帶來覆蓋各行各業的長期調整,但這種調整不能以損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代價。為實現“雙碳”目標所推行的一切變革,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讓全社會都能享受到綠色低碳發展的福祉。

  穩步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等減碳工作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以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安排、整體性推進,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堅持前瞻性思考。在2030年碳達峰的基礎上,聚焦2060年碳中和最終目標。深入論證“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在能源生產、能源消費、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方面科學謀劃戰略舉措和重點任務,按照2030年、2060年兩個重要節點制定分階段行動計劃,避免走回頭路、翻燒餅。

  堅持全局性謀劃。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好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作用、市場對創新的支持作用,突破科技創新到產業應用、產業應用到市場推廣的掣肘和瓶頸,真正實現綠色低碳技術在各領域的市場化布局。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制定差異化的策略。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推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確保能源安全。

  堅持戰略性安排。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顯著改善。盡管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面臨著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較多、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能源技術水平總體落后等挑戰。我國的能源體系在能源轉型中需遵循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在低碳化發展進程中,尤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堅持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則,依靠科技創新,持續推進并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

  堅持整體性推進。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制度優勢,激發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落實各方責任。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揮好綠色金融對各產業低碳轉型的支持,推進清潔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低碳改造。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推動實現能源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這一重要論述為中國能源發展指明方向。

  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無論是從碳中和角度還是高質量發展角度看,低碳轉型的核心都是節能。這都需要堅定調整產業結構,嚴控高污染、高排放產業規模。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利用新設計、新設備、新材料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推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興技術加速商業化。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大力優化工業耗能,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能源供給側減碳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這需要著力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能源供應增量主體和主導能源。同時,將核能作為實現能源低碳發展的重要基荷能源。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在新型電力系統中作為短期的兜底能源和中長期的輔助能源。通過系統規劃、有序實施,逐步形成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的多元化能源供給體系。

  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這需要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將綠色低碳技術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能源生產方面,重點攻關新型光伏電池、海上/高空風電、氫燃料電池、高效儲能等前沿技術。持續推動核能技術的進步,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提高核電的經濟性,降低綠色溢價。能源消費方面,引導制造業、建筑業、交通業等高耗能領域更廣泛地采用智能化、電氣化技術,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固碳技術方面,鼓勵企業、高校研發碳捕捉技術,加速商業化進程。

  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轉變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能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發電企業要持續降本增效,加大新能源比例,積極探索分布式電廠和能源綜合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電網要進行深層次的角色轉變,從傳統僅負責輸配電的“物流商”升級到提供能源解決方案的“服務商”,順應電力系統分布化的趨勢,為用戶提供發用儲一體化能源解決方案。

  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加大海外能源類礦產開發力度,重點關注低碳背景下的稀缺金屬資源。鼓勵外資參與國內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在不涉及國家戰略安全的領域,允許外資控股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以“鯰魚效應”促進國內同類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