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會員新聞

第十六屆南方改革論壇在廣州舉行

時間:2021-07-24 01:00


     本屆論壇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廣東經濟學會、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主辦,福建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廣西自治區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福建省海峽社會發展研究院、深圳市體改研究會、廈門市經濟發展研究會(籌)協辦,中國體改研究會南方研究中心、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承辦。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易振球和中國體改會副會長兼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體改會會長周林生分別致辭。多位專家學者先后作了主旨演講,圍繞深刻理解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方向與任務,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基本方向、目標和策略,構建富有活力的廣東現代化經濟體系等熱點話題,發表了真知灼見。
 
     中國體改會副會長、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原司長孔涇源研究員作了“改革新時代:取向和任務”的主題演講。認為,改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改革也時入適應新階段,包括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和現代化建設的兩個發展新階段;改革新時代,也面臨解決新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要貫徹新主線,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業強國、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鼓勵創業創新。
 
     孔涇源指出,新時代的改革任務主要包括八大項:重點推進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推進財政制度和稅收體制改革;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進全球貿易、投資強國建設。

     中國體改會副會長、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深圳市委原常委張思平作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基本方向、目標和策略的主題演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方向應該立足于中國改革開放的長遠全局,堅持以港澳帶動大灣區進一步一體化、港澳化、國際化、全球化的方向,在遵循“一國兩制”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發揮港澳示范輻射作用,帶動珠三角九城市群進一步改革開放,加快珠三角九城市群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與港澳一體化、與世界國際慣例接軌,使之盡快納入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文明體系之中。這樣的方向,雖然難度很大,所需時期較長,但符合小平同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回歸之前就提出的在中國再造幾個香港的戰略構想;符合習近平同志所講的中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繼續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的基本方向;符合李克強同志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初衷,即通過加強粵港澳之間合作,達到發揮粵港澳地區獨特的優勢,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進行制度創新?張思平認為,首先要大膽進行理論創新。未來的大灣區,從整體上講,將會形成既優越于現在港澳所謂的傳統資本主義制度,又優越于內地所謂的傳統社會主義制度的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嶄新的制度體系和治理方式。其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法治社會,實現共產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制度創新。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創新,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創新,應該以香港為基本參照,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下,逐步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建設法治社會,逐步實現國家治理、地方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李勝蘭教授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了提供更大平臺和空間;深化三地合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充分釋放民生紅利;優化城市群產業布局;發揮好深港在大灣區的核心作用;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區域合作資金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建議。

     中國體改會副會長兼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體改會會長周林生,圍繞“著力構建富有活力的廣東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題發表了講話。認為構建廣東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深化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大變革,圍繞發展實體經濟深化改革,構建完善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抓好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五個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形成推動現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驅動新機制,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和擴大開放,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培養創新人才,才能使我省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力都能得到充分釋放,形成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根本轉換。第三要實施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完善廣東開放型經濟格局,激發市場活力。以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引領,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擴大開放領域和規模。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粵東西兩翼的合作,在更深層次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完善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體制機制。第四要高度重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挖掘和釋放發展潛力,補齊短板,實現共同發展。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廣東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本向欠發展地區和農村流動,促進共同發展;加大民生領域資金投入,切實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消費需求。
 
     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教授認為,從空間結構的視角來分析,廣東空間經濟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主要原因是缺少對粵東西北的扶持和對發力時機的把握,必須認準影響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短板,把握住發力時機和政策著力點,堅持以非均衡發展戰略來解決廣東的空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使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的群眾能有更充分的獲得感。廣東省政府參事陳池認為,今后廣東改革的重點應是消除不平衡,補農村改革、民營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的短板。建議要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清理對非公有經濟的不合理規定;推動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建立公司治理結構;促進民間資本參與國企兼并重組和處置“僵尸企業”,發展混合經濟。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徐景安認為,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體現,要樹立共享、均等的理念,建議以建立覆蓋全民的均等公共福利為目標,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官民之間、戶籍與非戶籍之間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運用以民生規劃“倒逼”產業優化、城鄉統籌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方法,專門制定《民生長遠規劃》,實現系統化、制度化、目標化地解決民生問題。中國體改會高級資深專家、廣東省體改會總顧問黃挺建議,廣東應充分發揮湛江優勢,在“海港”兩字上做文章,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湛江發展新動能,為解決廣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做出貢獻。
 
     對于新時代如何深化供給側改革,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廣東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詳建言:要提高改革方案設計的精準度,要考慮不同類型物業和不同地區的差異性,減少因為政策措施的整齊劃一度較高而精準度不足,對實際效果產生的不利影響;要強化改革方案的系統性。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看作是長期任務,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避免以后再出現需要持續去除的產能、庫存和杠桿,需要持續調降的成本,以及需要持續補齊的短板;要統籌推進需求側改革,今后應把收入分配改革作為需求側改革的重點,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努力理順國有經濟部門工資管理體制,整頓分配秩序,加大打擊非法收入力度,緩解人們關于社會不公的緊張情緒,也要著力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減少體制機制的制約,提升改革的效果。 
 
     本屆論壇由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主持,來自省直有關部門領導、經濟學家、改革專家、企業家、中國體改研究會南方研究中心成員單位代表、廣東省體改研究會會員、新聞記者等熱心改革人士參加了盛會。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