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王小魯

王小魯:人口政策的重點應該轉向

時間:2021-09-16 15:09

  

  我談幾點看法。

  第一,怎么看待未來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供求關系的變化趨勢?經常聽到有人講老齡化,好像老齡化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為勞動力不增長了,甚至萎縮了,經濟增長就會萎縮,帶來一系列的負面的影響。但是你想想,還有很多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現在看得到的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在起什么作用?突出的作用是在替代人,大量地替代人。而且接下來,替代的趨勢我覺得會越來越強。如果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下一步不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是就業機會不足的問題,是就業崗位不足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有必要那么擔心生育率低了,人口不增長了?其實在我看來不是那么值得擔心的問題,我更關心的是未來就業崗位有沒有那么多,失業問題怎么解決。而且涉及到剛才大家討論的問題,很多人可能用不著了,就不是你去找工作的問題了,只要有社會福利,你就去發展你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行了,你可以不工作。將來有可能是這樣一個前景。而且按傳統意義理解的就業,不就業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就業不就業的界限可能會變模糊。想找工作不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生活需要,將來可能是向這個方向發展。

  第二,是剛才曹遠征提到的預期壽命會再延長,在座的這些60多、70多的人現在還活蹦亂跳。按過去的概念,過60歲以后已經老態龍鐘了,啥也不能干了?,F在不是這種情況了,可工作的時間是在大大地延長。所以你光看勞動力數量不增長了,有那么可怕嗎?我覺得沒那么可怕。而且勞動力數量不增長,質量會增長,人力資本會增長,經濟還會增長。

  現在面臨什么問題?現在面臨的,勞動力短缺不是主要的,主要問題是人力資源供求的結構性錯位。一方面很多人找不著工作,包括大學畢業生很多人找不著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快速發展的行業、產業找不著人。搞數字技術的、搞人機對話的,這些缺得很,找不著。職業教育跟上了嗎?很多職業教育在那兒講的還是過去傳統的老一套的知識。過去十來年,中國的職業教育在校學生人數反而是大幅度下降的。適應人力資源需求結構的變化,職業教育應該是大力發展的,應該是持續上升的,但反而下降了。

  為什么?首先,企業辦教育、民辦教育,現在有很多障礙。比如教育部門規定,企業要辦職業教育,必須得“我”批準,必須用我統一的教材,你必須符合這個標準、那個標準,一系列的要求??刂频梅浅?,搞得企業不能隨便辦教育。

  而教育部門辦職業教育,它離現實太遠,離實際需要太遠,難以培養合適的人才。很多新職業,老師也不懂。你問他數字技術、問他人工智能,他也不懂。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的供求結構發生了錯位,而且它對創新是一個重大的約束。我們需要創新型人才,但是我們學校培養不出來創新型人才,結果人就往美國跑,跑到美國上大學讀學位。

  現在我們面臨的政策選擇是什么?當然人口政策不能再搞計劃生育,這個確實應該放開了?,F在允許“三胎”,接下來就不要再限制了,人家愿意生幾胎生幾胎就完了。

  但在我看來,生育政策未來已經不是人口政策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了。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人力資本的培養,你要把人口政策的重點放在人力資本的培養上。涉及的問題是什么?一個是教育,一個是公共服務。也包括社會保障問題。

  現在的教育是行政化、官僚化傾向嚴重,全國用統一的一套教材,有各種各樣的規定,民辦教育受到嚴重的打壓。最近教育部的文件出來,引起軒然大波,是不是學生負擔重了都是民辦教育造成的?是不是把這些民辦教育一刀切關掉就完了?或者把民辦轉成公辦就完了?都由教育部門來管,管得了嗎?這么大一個國家,幾億人的教育、人力資本的培養,都靠政府來管,管得了嗎?教育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還得走多樣化的路,多渠道辦教育、多種形式辦教育,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

  一個文件把一個產業干掉,1000萬人就業就沒了,那么簡單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學生負擔重,要不要減負?要減負。但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刀切就能解決問題的,不是把民辦教育關掉、停掉就能解決問題的。這方面教育政策需要重新考慮。

  再一個問題,聯系剛才蔡昉院長講的福利社會的問題,公共服務將來越來越需要由社會擔負起責任來,提供比如說養老、托幼等等方面的服務。孩子上小學了,九年義務教育,國家管了,學齡前呢?學齡前教育誰來管?按教育部的規定,可能民辦學齡前教育也受到嚴重的打壓。需要的是發展這些服務事業,你可以約束他的盈利性,限制暴利;你可以搞民辦公助,可以發展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教育事業。非盈利也不是說不能有盈利,就是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就可以了。但教育部門的主要職責不是關門、關門、關門。首先是提供社會服務。

  另外說到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現在2.3億人長期在城市里打工,但是沒有戶口,至少有一半沒有享受社會保障,他們的孩子怎么接受教育?要不然扔在老家沒人管,要不然帶到城里來,入學還非常難,最后送到民辦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教育部門又來查,說這個學校不規范,關門!他只負責關門的問題,但是不負責解決這些孩子怎么受教育的問題。這種教育制度、這種教育管理方式難道不需要改革嗎?2013年的文件說了,要解決進城人口市民化的問題,放寬戶籍。當時城鎮非戶籍人口2.3億,現在基本上還是2.3億,沒解決這個問題。你解決了1億人,那邊又來了1億人,你的解決速度跟不上人家來的速度,存量沒解決。

  還有保障房問題。大量的農民工在城里沒房子住,居住條件差,但保障房沒有覆蓋他們。保障房政策不需要調整嗎?他們的孩子受教育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現在一直在擔心勞動力不夠了怎么辦,人力資源供不上怎么辦,但是這么多孩子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你的教育體制卻在排斥人家,這些難道不需要有一整套的社會政策來改變現狀嗎?所以我非常贊成剛才蔡昉講的,我們需要向福利社會方向發展,但是基礎必須是市場經濟,整體經濟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在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基礎上,把這套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搞起來,把教育搞好。我認為未來的政策重點需要往這個方向考慮。(本文為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研究員于2021年8月25日在博智論壇以《人口政策和人力資本形成政策》為題的發言記錄。)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