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視頻報道

樊綱:系統認識 “雙循環”

時間:2021-09-10 16:12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發展環境,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系統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有何內涵,如何實現暢通國內市場大循環等方面的問題,新華網專訪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對此進行解讀。

 

 

為何提出“雙循環”?

樊綱:2020年,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我國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順應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的戰略抉擇。

 

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要素稟賦的變化,“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發生著變化。當前,我國面臨外部約束明顯增強,比如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暴露出一些短板,一些國家竭力對國內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等問題頻頻發生。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期,內需潛力不斷被釋放,市場潛力可期。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再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從發展過程看,在推動供給體系和需求結構相適應,意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雙循環”有何內涵?

樊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從“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轉向“以內為主、內外互促”。

以“內循環”促進“雙循環”,要堅持擴大內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的方式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以生產激發循環動力,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當然,“雙循環”并不是強調國內市場,國外市場同等重要。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需要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意味著我國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聯通國內市場,實現經濟更加強勁地可持續發展。

以2020年為例,我國舉辦進博會、降低關稅、簽署RECP、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都是我國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姿態。

如何實現暢通國內市場大循環?

樊綱:內需是“雙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雙循環”核心的環節。如何暢通國內“雙循環”呢?在我看來,需要通過供給來創造需求。

 

這其中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企業要不斷創新生產出更多的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也需要創造出不同的消費方式來供消費者來選擇;另一方面是降低消費品的成本。而如何降低企業成本,要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企業要不斷地提高生產效率;二是降低企業的成本。比如企業的資金成本、土地成本、環保成本、稅費等能不能降低。這些要素都將影響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

企業的產品和價格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將會被激活,進而推動國內循環的加速流動,使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實現國內市場的大循環。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